总分:100分 考试时量:120分钟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20分)
1、填入下面两段话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每小题2分)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第一,倡导 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 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 】
A.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价值
B.全面的、和谐发展 评价
C.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审美
D.全民的、基础 思维
(2)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 、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 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 】
A.国家 自力、自信、自强
B.学校 诚信勤勉、胸怀远大、热爱祖国
C.民族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亲人
D.自然 合作、分享、积极进取
2、填空题(每小题2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能力、 、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整体考虑这三个方面的有效综合。
3、论述题(12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你简要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
二、基础知识与积累(14分)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 】
A.招徕(lái ) 迄(qì)今 扉(fēi)页 斗(dǒu)转星移
B.提(tí)防 校(xiào)对 坎坷(kě) 无懈(xiè)可击
C.谦逊(xùn ) 会(kuài)计 造诣(zhǐ) 惟妙惟肖(xiào)
D.歼(qiān )灭 星宿(xiù) 爱好(hào) 前赴(fù)后继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
A.豁然开朗 神采飞扬 义愤填膺 自惭形秽
B.寒喧客套 随声附和 敞开心扉 风华正茂
C.浅尝辄止 杀一擎百 饿殍遍野 声名狼藉
D.梦寐已求 犹豫不决 弥天大罪 清山绿水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 】
A.我们学校的队员在这次省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前仆后继,勇敢拼搏,在最后一场比赛中终于以3 :2的成绩战胜了对手,获得了冠军。
B.今年,胡锦涛同志来到韶山,瞻仰了毛主席的旧居,还进农户、下车间,明察暗访,同干部群众一起回顾毛主席当年的革命历程。
C.山石高高低低,有的像猴,有的像狗,有的如山羊奋蹄,有的如大象蹒跚,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D.因为他对社会现象观察深刻,所以他的揭露和讽刺往往能够入木三分,独抒新见。
7、默写填空(8分)
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
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 。
③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④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⑤俱往矣! ,还看今朝。
⑥ 《庄子》是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⑦ 《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⑧ 在中国的寓言故事中,讽刺做了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的一则是《 》。
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6分)
(一)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bó)”,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kǎi)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8、依据文意和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地大物bó( ) kǎi( )叹
9、文中的“这一点现象”是指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个字。)(2分)
10、根据文意,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2分)
答:
1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⑤⑥自然段中加点的“中国人”,其含义是相同的。
B.第⑧自然段中的“一部分人”,是指那些只有过“他信力”,而且现在正发展着“自欺力”的人们。
C.“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
D.文章结尾,作者建议人们去看“地底下”,意思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古代“正史”中记载的那些“中国的脊梁”。
(二)
熟读精思(节选)
朱 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2、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2分)
1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的意思是 。(2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缓:仔细从容)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余:我)
C.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牵强暗记:悄悄地记下来)
D.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要紧、重要)
15、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出了读书的具体要求,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分)
答:
(三)
①夕阳的斜辉从西边“牛头塔”山上丈许高的天空照射下来,掠过校园花坛上那排法梧的树冠,落在校园东边那道“文化长廊”的墙根下。母亲坐在我用自行车轱辘制成的轮椅上在墙根底下晒暖——我感觉得到那阳光的热度刚好合适,母亲显得特别安详。那只伴随母亲十多年了的土陶“火笼罐”只剩了丁点火星,母亲还是形影不离地把它放在脚底下。②好多年了的习惯,母亲爱在“火笼罐”上煨一杯开水。母亲时不时抬头望着“牛头山”上的“牛头塔”,望着西边的天空,西边的云彩;时不时把那根九宫山“白藤”做的手杖横在轮椅的扶手上,两手伏在上面打盹儿。
感谢夕阳——它使我深受病魔之苦的母亲难得有这份夕阳底下的安详。
母亲76岁,得的是肺癌。我每天有课,早晚还要下班辅导。母亲怕耽误我的工作,硬是不肯住院。主治医师也觉得我家离医院不远,建个家庭病床是很合适的。母亲年迈体弱,不宜放疗化疗,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在家熬药也十分方便。给母亲治病是应该精心的,重要的还有如何让母亲减少痛苦。
我是独生子,除了我,母亲再没有什么亲人,病中的母亲对我特别依恋。所以,这一段我没在办公室备课了,除了有课,我都陪护在母亲旁边。后来,我有课母亲就说想去楼下晒暖。我知道,母亲已经是生命的夕阳,和我生活的日子不会太多,母亲每一个时刻都舍不得离开我。于是,我在有课的时候就背母亲去“文化长廊”那个地方晒暖。我忽然想,那真是上苍的恩赐:太阳照到的位置有一堵曲尺形的围墙,正好把母亲坐的地方围成一个“避风港”;水泥花砖铺砌的地面很干净;旁边花坛上飞着的蜂蝶之类可以在母亲眼底添一些生机;而且,我高一(3)班的教室正好在教学楼最东端的一楼,离母亲不到十米。
于是,每次讲课我都把声音放大,让母亲能够听见。每隔十分钟,我就给学生出一道简易的思考题,然后跑到墙根底下将母亲的轮椅移一个位——因为夕阳在慢慢地西斜,梧桐树的阴影会遮住母亲的阳光——然后我又飞跑到教室继续上课。课间十分钟,那是我蹲在母亲膝下体验骨肉之爱的幸福时光,母亲可能口渴,我可以把煨在“火笼罐”上的不锈钢水杯拿出来,给母亲喂上几口冷热适度的开水。
有一天,我正给学生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文章中回忆,在他双腿残废,高位截瘫的时候,是母爱使他树起了生活的信念,那种骨肉深情深深打动着我:“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想,要是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读着读着,我完全进入了角色。忽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打断我:“老师,让我读!”我如梦方醒,飞跑出去,梧桐树的大片阴影已投向母亲,但是还有一片阳光照着母亲的脸。我真感谢,感谢依然照在母亲脸上的那片夕阳。我给母亲轮椅挪了一个位置又回到教室,这时我发现桌上放着一张纸条:“老师,读到第二部分第三段的时候,我发现你眼里噙着泪水,声音颤抖,我回头一看,发现同学们眼睛都离开了课本,都凝神望着你,听你朗读,他们眼里都含着泪水——我知道,外面晒太阳的师奶奶还等你去移轮椅呢……”我真的很感动,感动生命中孕育着的情感,感动生命情感中如此真切的感染力,感动居然有同学发现了我生命中的一个细节。
下课铃声响了,我很快回到母亲身边,夕阳接近了山顶,它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母亲身上,母亲面对阳光是那么的安详。
终于,母亲离我而去了。每当我思念她的时候,我就会站在那墙根底下,望着西天的夕阳。我想,母亲也许随同那温馨的夕阳去了山的那边。夕阳,你是否依然照着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否依然安详?从此,夕阳成了我生命情感里的一道风景。
16、文章第6段末尾说:“我真的很感动,……感动居然有同学发现了我生命中的一个细节。”“生命中的一个细节”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夕阳成了我生命情感里的一道风景”?(2分)
答:
18、文章第一段①处写到:“校园花坛上那排法梧的树冠”,②处写到“母亲爱在‘火笼罐’上煨一杯开水”的细节,下文中分别和这两处照应的地方是什么?
(4分)
答:①
②
19、夕阳本是无情物,作者却将夕阳人性化,赋夕阳以情感。请问,作者感谢夕阳的原因是(两项,2分。错选、漏选一项扣1分) 【 】
A.夕阳是作者生命情感里的一道风景。
B.夕阳给母亲以温馨,使母亲难得有一份夕阳底下的安详。
C.因为作者思念母亲的时候,站在墙根底下,望着夕阳,就仿佛感觉到母亲的存在,夕阳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
D.因夕阳的绚烂美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E.因为夕阳陪同母亲去了“山的那边”。
四、作文(40分)
20、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温 暖
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