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1、知识的类型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是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4、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叫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又叫判断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复杂的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5、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6、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6.2 1、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教学。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 ②差异律 ③活动律 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律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变式。
6.3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3、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4、长时记忆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5、遗忘是对记忆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这种遗忘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7、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8、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9、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0、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论述题)(或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1)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关键词方法”
(3)进行组块化编码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4)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12、对遗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13、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组块。
14、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
15、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的观察和演示,属于模象直观。
1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
首先,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或反例。其次,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再次,科学地进行比较。因为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7、简述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
(3)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
(4)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7.1 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7.2 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简答)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填空)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4、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填空)
5、吹拉弹唱得音乐技能属于操作技能。
阅读属于心智技能。
技能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