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2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or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3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了解)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简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选择)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5、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发现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简答)(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同时还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
4、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基本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论述)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现有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由稳定区别的综合 心理特征。
2、人格的发展阶段(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3、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分为8个顺序,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埃里克森的理论:每个阶段都有危机,成功解决危机,人格健全,否则,人格缺陷。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志。
6、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伴群体。
9、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 .凯冈提出的。
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
5、智力的群体差异目前研究的结论如下: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简答)
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最后,应用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美国的斯金纳提倡程序教学)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or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成分的是性格)
8、性格的差异(简答)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 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3.1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简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智慧技能,二是认知策略,三是言语信息,四是动作技能,五是态度。
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主张把学生的学习依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