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DE
【解析】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2.ACE
【解析】略。
3.BCE
【解析】略。
4.ACE
【解析】为外在奖励而学习,是外在的、低级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ABC
【解析】认知结构和智力属于个人因素,即主观因素。
6.BCE
【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7.ABCDE
【解析】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有加里培林的五阶段理论和安德森的三个阶段理论。考生注意二者的区别。
8.ABCD
【解析】双向图属于表格。
9.ABCDE
【解析】选项中所描述的皆为专家的特征。
10.ACE
【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焦虑症是一种与__________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动作技能目标有知觉,模仿,__________准确,连贯和__________。
3.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________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4.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教育心理学是__________的一种,是介于__________、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6.__________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8.陆钦斯的____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9.___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10.操作__________,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习准备
2.意义学习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4.一般迁移
【参考答案】
三、填空题
1.客观威胁
2.操作、习惯化
3.描述并分析
4.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
5.应用心理学、心理学
6.自我同一性
7.替代性强化
8.量杯
9.直观
10.定向
四、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4.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3.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简述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简述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试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2.(1)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动能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6)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3.(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4.(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5.(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以上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答案要点】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
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