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C 【解析】占卜(zhān);斟酌(zhuó),风驰电掣(chè);狡黠(xiá)。
4.D 【解析】急躁,改邪归正;暑假,相形见绌;松弛,忧心忡忡。
5.B 【解析】根据后面提供的文字信息相配对即:阳光——温暖;清泉——希望;歌谣——心灵慰藉;甘霖——心灵枯萎。
6.B 【解析】此句的冒号应改为逗号,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
二、阅读理解
(一)【答案要点】
7.生活水平,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烦恼,或烦恼的多少。
8.外部来的烦恼,工作学习的压力;内部来的烦恼,个人欲望的增长。举例(略)。
9.要点提示:(1)名利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有时甚至会给人带来伤害。(2)用心去享受自己的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即使是残疾人也会感到幸福。
(二)【答案要点】
10.C 【解析】略。
11.C 【解析】应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
12.B 【解析】略。
(三)【答案要点】
13.对比。
14.这首诗通过描述春旱的严重,蚕农祈雨的场面,以及朱门闲看歌舞的情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朱门豪族不关心民生疾苦只顾自己享乐的愤慨。
(四)【答案要点】
15.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而这种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16.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
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
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愫;
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
17.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答出大
意即可)
18.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
第2问:此为开放题,回答扣住文意,言之成理,表述清晰、完整即可。
三、简答题
19.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造访”改为“探望”;
③将“阁下”改为“您老”;④将“馈赠”改为“敬献”。
20.(1)必须删去的是:⑤
(2)不能删去的是: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21.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教育教学技能、新课标测试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答案要点】注意目光分配的能力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内把自己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它常常需要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客体,如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
边观察学生的情况;一边听学生回答问题,一边观察学生的态度表情;一边注意自己讲课的内容,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边调节自己的语言、举止和表情等。善于分配注意力是从事复杂活动
的前提,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3.【答案要点】(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
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
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
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4.【答案要点】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原有的认知结
构对新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学习迁移。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特征(变量)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当然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影响学习迁
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
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其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个时期,这种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其身心发展推进
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人为地将各个阶段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的
衔接和引渡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
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生理方面来看,如果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因此,教育者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
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性别、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
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