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
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故选B。
2.C 解析: 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即管理者在“民
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和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故选C。
3.C 解析: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的原则。教育个体时,教育影响应该到达集体;教育集体时,教育影响应该到达个体。马卡连
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
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既收到教育集体效果又收到教育个人的效果。故选C。
4.C 解析: 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特有属性,是人的较
高层次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属性
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因此,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故选C。
5.C 解析: 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就是要将知识与道德感情的教育相结
合。因此,这个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结合的过程。故选C。
6.A 解析: 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
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
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故选A。
7.B 解析: 机能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
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故选B。
8.A 解析: 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故选A。
9.B 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故选B。
10. A 解析: 一个人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故选A。
11.A 解析: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结果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一个测验测量某种属性或特点,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可靠的。故选A。
12.D 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故选D。
13.C 解析: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注意的因素。在闹市中的大声叫卖不会引起注意,而寂静环境中的小声交谈可能会引起注意,是由刺激强度造成的。故选C。
14.B 解析: 代币制经济:在应用行为矫正技术进行课堂管理时,教师很难为所有应该得到奖赏的学生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奖赏,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向学生分发代币--一种能够在以后换取各种奖赏的暂时性替代物质的办法,来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施强化。这种利用代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的系统,通常被人们称为“代币制经济”。代币制经济对某些特殊学生团体,如心理迟滞学生、成绩落后学生、经常遭受失败的学生等更具有效性。故选B。
15.C 解析: 1956年米勒在审查各种实验后认为,人的短时记忆的限度为7±2个“组块”,每个组块为一信息单位。故选C。
16.C 解析: 具体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般而言,基本上包括四个动作: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审题即形成课题的最初表征,了解课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联想即以课题的表征
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解析即把课题中有关的部分与知识结构中的有关部分适当地匹配,这是具体化中的核心环节。类化即把具体的课题归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的联想。故选C。
17.C 解析: 略。
18.D 解析: 略。
19.A 解析: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故选A。
20.B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解析: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因此解题技能属于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故选BD。
2.AB 解析: 一种行为必须符合四条准则,才能算作先天的本能行为:定型行为;出现在同物种的所有
个体上;即使是被隔离培养的个体,也具有该种行为;即使先前该行为被压制,过后还是会发生。题
中所述鸭子游水、蜜蜂酿蜜符合以上四条准则。故选AB。
3.ABCE 解析: 学习策略的获得与运用受制于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动机差异以及个体所接受的学习策略的训练。故选ABCE。
4.ABCD 解析: 略。
5.ABDE 解析: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
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分析得知ABDE为正确选项。
6.BCD 解析: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主动积极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类学习的特点表现在:
(1)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
(2)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学习;
(3)人类的学习是以掌握社会历史经验为特征的学习。故选BCD。
7.BE 解析: 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语言表达、教学科研、教育机智以及和学生交往七个方面。故选BE。
8.ABCD 解析: 略。
9.ABCD 解析: 构成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控制系统、资源系统以及网络连接。故选ABCD。
10.BCDE 解析: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其“评价原理”。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起其“课程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其基本问题包括学校应当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故选BCDE。
三、判断题
1. √ 解析: 略。
2.√ 解析: 略。
3. 解析: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4.√ 解析: 略。
5. 解析: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向。
6. 解析: 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外部条件)两个方面。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目标的现实感、个体差异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集
体的影响、角色的影响、对指标提法的影响等。
7. 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Ts)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M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后的诱因价值(
Is)三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8. 解析: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9. 解析: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
10.√ 解析: 略。
四、简答题
1. 【答案要点】(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2. 【答案要点】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的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学生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答案要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2)以受损为前提;(3)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五、论述题
1. 【答案要点】(1)“传授-接受教学”的长处与局限性
①长处:
第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
第二,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
第四,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②局限性:
第一,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和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
第三,注重集体教学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
第四,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发现教学”的长处与局限性
①长处:
第一,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第四,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②局限性:
第一,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因而所学知识费时过多;
第三,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积极性。
2. 【答案要点】马斯洛(A.H.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
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这种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对社交、归属和认可的需要,给予爱和得到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大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总之,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但是,个人需要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六、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