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这是一道热点时事评论题,要求考生对目前的两个热点时事话题作出评论:一是目前的房地产价格过高,二是青年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应不应该贷款买房。请考生们注意,在这道题目中是考察两个热点时事话题,而不是一个。考生很容易就只抓住了“青年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应不应该贷款买房”这个点,但却忽视了对“目前的房地产价格过高”这个点进行评论,在这里很容易由于评论不够全面而造成失分。这一点需要考生特别留意。
好了,请大家先看第一个热点话题——房地产价格过高。在这个话题中,首先第一个答题点,就是现在房地产价格“高”,合理还是不合理。从合理的角度看,现在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用地紧张,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大于供应等都是造成房地产价格“高”的合理客观因素。但从不合理的角度看,这里关键点是“炒作”和“违规操作”造成的房价不合理地上涨。考生对这个热点话题的评论,关键是不要过左或是过右,尤其是不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一听到房地产价格高,就一开始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以为虽然目前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问题关键不出在价格“高”,而出在价格“不合理”上,所以我们在评判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准确地找到矛盾的焦点和矛盾的对象。
对于第二个热点话题——“青年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应不应该贷款买房”,请广大考生在答题时一定有区别地对待。这里有两个焦点:一是时间限制,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二是买房方式的限制(即“贷款”买房)。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焦点,的观点是:要正确选择好买房的时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不要“勉强”买,而在“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时候”,买房作为一种投资或是满足自身生活的方式,值得鼓励。对于第二个焦点,的观点是:在买房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量力而为”,不可以超出自己收入的可承受范围。但贷款不至于成为自身的“沉重负担”的前提下,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贷款买房”的。
对两个话题的分别分析后,请大家也关注两个话题之间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是在于买房时机的选择上,题中所说现在“房地产价格高”,那么现在是否是买房的合适时机呢?而如果青年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积蓄不多,但在存在不合理的“高”房价的前提下,还要冒风险贷款买房,这种做法是否可取?恐怕分析到这里,大家都会发现如果是这种“情况”的青年贷款买房,本身就是存在着“双重矛盾”,是一种“双重的不合适”。由此,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定性了:条件成熟的青年,在不用贷款的前提下,当然适合买房;而条件不成熟的青年,在楼市还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以及还贷压力大于自身收入的可承受范围时,不可以冒“双重风险”去“提前”买房。
参考答案:对于目前房地产价格高,青年买房贷款,债务沉重的现象。我是这样认为:
首先目前的房地产价格“高”。一方面有其客观原因,如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用地紧张,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大于供应等都是造成房地产价格“高”的合理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中确实存在“炒作楼价”和“违规操作”等现象,从而造成了房价不合理地上涨。这是一个风险。青年人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积蓄不多,但在存在不合理的“高”房价的前提下,还要冒风险贷款买房,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楼价不确定”及还贷压力大于自身收入的“双重风险”下去“提前”买房,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
对于“青年买房贷款,债务沉重”的现象,主要是涉及买房方式和买房时机的选择问题,即“青年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应不应该贷款买房”的问题。对此,我认为要正确选择好买房的时机,“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不要“勉强”买,而在“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时候”,买房作为一种投资或是满足自身生活的方式,值得鼓励。同时还要在房地产市场价格相对理性的时候,方去买房。而买房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量力而为”,不可以超出自己收入的可承受范围。但贷款不至于成为自身的“沉重负担”的前提下,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贷款买房”的。
最后我想谈多一点,就是关于我们的消费观念问题,我的观点是一定要“适可而为”,消费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如现阶段不适宜“买房”,先租房后买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2、一个同事调走,不与你认真交接工作,给你工作造成影响,怎么办?
分析:对于这道题目,请大家首先看模拟的场景“一个同事调走”。那么我们首先要分析的就是一个公务员在“调走”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家可以想一下,工作调动可以说一件比较“烦琐”事情,因为人“离开”是容易的,但“事情”是不能离开的。“要调走的同事”除了要把原先经手的工作做一个交接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和接手新单位的工作,“两重压力”下,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里,“两边都要做,可能两边都做不好”的情形是很多的。这是一个人之常情。在这里,说这方面的内容,或许会有人认为不大相关,而实际上,这道题目的焦点和主要得分点就在于此,我们要理解,理解为什么“这个同事调走时”,“不与你认真交接工作”。理解了这个客观原因,再去解决问题,方为上策。在过去辅导过的考生,很多人都不约而同问过一个简单却难于回答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面试中获得高分?”对此,的回答是“请考生们注意,要在面试中获得高分,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深层次的答案’”
而对于如何解决和完成好“交接工作”。这里认为,需要的还是考生自己的主动努力。主动与“要调走的同事”联系,主动完成交接工作,同时要向“要调走的同事”虚心学习其经验,并要与其保持好长期的联系,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候可以随时向其讨教。
参考答案:如果我在单位中,碰到一个同事调走后,没有和我完成好交接工作,给我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时。我首先要表示理解,因为工作调动是一件比较“烦琐”事情,该同事调走后短时间内一定比较忙,可能客观的原因导致其无法很好地与我完成好交接工作。但同时我认为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会主动与“要调走的同事”联系,主动完成交接工作,同时要向“要调走的同事”虚心学习其经验,并要与其保持好长期的联系,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候可以随时向其讨教。
3、新闻发布会,一名记者说你单位产品质量有问题,群众混乱,你怎么办?
分析:这是一道突发事件的处理题。在对这道题目作答时,请考生们首先关注该题目中所设定的虚拟场所——“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这个虚拟场所是一个公共的场合,是一个在处理时稍有不慎,很快就会“街知巷闻”的场所。所以考生被设定在这样一个虚拟场所去解决突发事件,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即使是有经验的行政人员,很多时候碰到这类突发事件时,也很难完美地解决问题。那么这类问题应如何作答呢?请考生们首先考虑回答“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即在这样情形下,对本人的要求是什么呢?)应该是首先保持克制,无论“这名记者说你单位产品质量有问题”是“真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都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更不能“从感情上出发”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其次是一个“拖”字,为什么?说到这里,或许会有考生认为在教考生们回避责任。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情况是特殊的,为什么是特殊的呢?特殊在哪里?其实特殊点有二:一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是代表单位,从处事稳妥的角度出发,在不明情况的前提下,不宜匆忙做出决定或处理,所以要“拖”;二是现场是“群众混乱”,在混乱的场面中常常是“有理也说不清”,所以要“拖”,拖到群众情绪稳定时再作打算。因此这个“拖”字实际上不是逃避问题,因为“拖”和“推卸”不同,“拖”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一个“理性”的场景中“理性”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在这道题目中稳妥解决问题的一个原则——不要“急”。
那么谈完了大原则,或许会有考生问:如何去平复群众的情绪?甚至如何去平息记者的质疑?对于记者,的观点是首先要感谢记者对本单位的关注和意见,要请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留下来,表示我们会具体地将其意见记录下来,并会立即作出调查,在明确了具体情况后,将会给该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对于群众来说,的观点是要明确地同群众讲清楚,请群众留下联系方式和写下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承诺将作出详细的调查,调查清楚后将向公众做出一个明确的交代,如导致群众损失的将道歉并赔偿损失,并接受社会的监督,请大家先回去等待答复。
在平息完群众的情绪和记者的质疑后,场面控制了,基本上这道题目的主要点就已涉及到了。当然,要更完善的话,最好把“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的后续工作也略微提一下,这主要是关于对产品是否真的有质量问题的调查。这里戴斌请大家要定一个大原则——诚信是生命。我们不可以逃避问题,不可以逃避责任,要实事求是地去调查。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位产品质量没问题,这就需要拿出事实,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向有质疑的记者解释清楚,消除误解,如在解释清楚后,仍有人故意制造混乱和质疑,可适当采取法律行动,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和声誉。二是单位产品质量真的有问题,那么首先就要拿出诚恳的态度,向公众道歉并承担责任,要处理好善后的工作。从国内外及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要相信“单位”不会因为“敢于承担责任”而被淘汰,只会因为“逃避问题,推卸责任”而被大众所遗弃。
参考答案:如果在新闻发布会,一名记者说我单位产品质量有问题,造成了群众混乱的情况。首先我本人要保持克制冷静,不能有情绪化的举动。对于记者,我首先要感谢记者对本单位的关注和意见,我会请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留下来,表示我们会具体地将其意见记录下来,并会立即做出调查,在明确了具体情况后,将会给该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对于群众来说,我会明确地同群众讲清楚,如果群众需要我们做出答复,请群众留下联系方式和写下意见、要求,我们承诺将做出详细的调查,调查清楚后将向公众做出一个明确的交代,如导致群众损失的将道歉并赔偿损失,并接受社会的监督,请广大的群众先保持冷静。在控制了场面后,我会立即向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并将记录下来的意见和质疑提交领导审阅,并提请尽快展开调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单位产品质量没问题,那我们就需要拿出事实,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向有质疑的记者解释清楚,消除误解,如在解释清楚后,仍有人故意制造混乱和质疑,可适当采取法律行动,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和声誉。如果调查后确定我们单位产品质量真的有问题,那么我认为首先就要拿出诚恳的态度,向公众道歉并承担责任,要处理好善后的工作。从国内外及历史的经验来看,我相信我们单位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一定能够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
4、由于单位要装修,各个办公室需要轮流在一起办公,你负责安排,怎么办?
分析:首先请各位考生先看这道题目中的客观条件“单位要装修”,首先对于装修而言,主要是涉及一个时间段的分配问题。这里关键是,如何更有效率地去安排每个办公室装修的顺序,来节省装修的时间,同时把装修给单位的日常办公所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其次,还要制定好装修工程的进度表,严格控制工程的进展。第三才是一起办公的问题,要合理安排办公的空间,不要影响到同事们原有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地减少不适感。第四,就是要做好思想工作,因为装修给同事们带来诸多的不便,这是必定的,但要通过做思想工作,应该可以减少同事们的情绪。让同事了解到单位要装修是为了给同事们更好的办公环境。
参考答案:由于单位要装修,各个办公室需要轮流在一起办公,如果由我负责安排,我会这样安排:
一、首先要确定好办公室装修的顺序,应该是先装修人数少的办公室,这样可以在前期把较少的人数安排到别的办公室去办公,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造成太大的影响。
二、制定好装修工程的进度表,严格控制工程的进展,同时要监督装修工程队的工作,同时要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装修污染,同时也可以让同事们在装修后更快地回到原来办公室工作。
三、要合理安排办公的空间,不要影响到同事们原有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地减少不适感。要根据同事们的需要适当添置办公用品。而且在分配同事到别的办公室“临时”办公时,要注意“动静”分开,把从事需要较安静工作环境的同事尽量安排在同一办公室,以避免干扰。
四、要做好思想工作,因为装修给同事们带来诸多的不便,这是必定的,但要通过做思想工作,让同事了解到单位要装修是为了给同事们更好的办公环境,以减少同事们的情绪。
五、在装修后要做好消除装修污染的工作,可以通过购买清除“装修污染”的植物,开窗通风,以及购买空气净化器等方式来,消除装修污染,让同事们在装修后更安心地回到原来办公室工作。
5、你是公司新人,有个项目需要负责人,你也有类似经验,你怎么处置?
分析:首先请大家先留意题目中的所设定的“虚拟身份”,那就是“公司新人”,那么考生在答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摸透这个“虚拟身份”的特点。而作为“公司新人”来说,顾名思义,就是刚进去公司的人,那么该“虚拟身份”的首要特点就是个“新”字(即因为“新”,而对公司会“不熟悉”)。或许会有考生问:“具体哪些方面会不熟悉呢?”在这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熟悉”:
一是对公司“业务”的“不熟悉”,不知道公司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一个已经成型的公司的“业务”,尤其是大型公司的“业务”,往往都是复杂的,在经验不足的前提下,是很难把公司“业务”做好的。
二是对公司“人事”的不“不熟悉”,说到这里,请大家不要误会的是,“人事”并不等同于“搞关系”或是“小团体”之类的小动作,而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个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我们会常常发现,无论刚进去公司的“新人”如何的优秀,其在开始阶段往往不如那些在公司已工作一段时间的“旧人”做得出色。这里体现的就是“熟悉”“人事”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在“团体”中体现“个人”,完全的“个人”发挥是几乎不存在的。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获得更多“人事”支持的“旧人”是具有“新人”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符合目前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要求。
三是对公司“环境”的“不熟悉”,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可能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去到外地的旅馆,睡在旅馆“新”床上,往往会出现“挑床”的现象(即可能会睡不着或睡不好)。同样,一个“公司新人”,到了公司这个“新”的环境里,出现暂时的“水土不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此是否在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努力争取成为“项目负责人”,这里存在着一个时机选择是否正确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认为,单从“新”这个角度,实际上“公司新人”是不适合马上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因为“项目负责人”需要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经验,而且更需要的是在“目前这个工作环境中”的经验,而不仅仅是“过去的经验”或“在过去的那个环境中的经验”。
当然,是否就意味着考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候,直接就回答:“不争取”呢?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是不去“争”,但可以去“参与”,可以去“学习”,可以去做“辅助性的领导工作”。为什么?因为虽然“公司新人”毕竟是一个“短暂”的身份,因此,可以先向领导“争取”参与这个“你有类似经验”的项目,逐步熟悉这个项目,待时机成熟,即熟悉公司的“业务”“人事”“环境”等方面后,就可以也应该努力“争取”“项目负责人”的位置,因为“有位才能有为”,“有为才能有位”。如果能这样回答,会让考官认为“你”是一个上进但又“很有分寸”的人,如此以来,分数必然不低。
其次,提醒考生还要注意对题目中的“类似经验”作一个分析和区分,为什么?因为“类似经验”实际上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类似经验”究竟对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有多大帮助,两者之间有多大的相似度。如果帮助不大,相似度又不大,那么的观点是,最好不要过于“自信”,千万不要为了“有作为”而忽视现实,其实踏踏实实做好眼前工作反而更易获得领导的青睐。
参考答案:假如我是一个公司的新人,而公司有个项目需要负责人,而我也有类似经验,这时我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我是一个新人,公司内的“业务”、“人事”、“环境”等方面都很不熟悉,实际上不适合马上成为“项目负责人”,所以我不会去争取做“项目负责人”。但“不争取”不代表我不去参与这个项目,我可以申请参与这个项目,在合适的领域我可以努力争取做更多的工作。
而具体如何参与这个项目则取决于我所拥有的“类似经验”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相似度”。同时我也要根据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了解,判断自己的“类似经验”对于从事“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帮助。如果“相似度”较低,帮助不大,我可能需要更多地从事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如果“相似度”较高,帮助较大的话,我就可以争取从事更多的关于该项目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