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后期出现的( )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系统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春秋》
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5年
D.9年
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7.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
8.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9.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A.知识与能力
B.智力与能力
C.体力与智力
D.体力与能力
10.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 )。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11.“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12.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3.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电化教学
B.复式教学
C.课堂教学
D.现场教学
14.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开始于(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5.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拉伯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 )。
A.“六三”学制
B.“五四”学制
C.“九年一贯制”
D.“四二”学制
E.“六年制”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3.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4.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
A.平等权利
B.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
C.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D.言论自由权利
6.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
A.熟练掌握劳动技术
B.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C.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D.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儿童为中心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8.我国小学德育的构成有( )。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
D.情感教育
9.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自愿参加的
B.课外活动也能在校内进行
C.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属于课外活动
D.课外活动是近代学校才出现的教育活动
E.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
10.班级常规管理建立的检查监督系统所采取的检查监督方式有( )。
A.自检
B.互检
C.班干部检查
D.班集体检查
E.班主任抽检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高等教育。( )
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 )
4.教育能力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质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
5.学科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
6.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而教学同智育是相同的。( )
7.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现有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备完善程度等客观条件。( )
8.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学”,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是最重要的。( )
9.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
10.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1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作用。( )
12.直线式编排方式即一门学科的编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
1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 )
1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 )
15.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这一概念产生于个别教学制。(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小学生活时,这样说道:当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我猛然觉得这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兴趣爱好。他除了无奈的“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
1.材料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A.忽视了教学过程知、情、意的统一
B.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C.过分强调教学过程是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
D.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不定项选择题]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D.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二)(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共15分)
记得刚毕业那一年,我接手的这个年级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们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我就接了下来。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这个小孩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话、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教训他一顿。可到他家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到屋里。在同他父母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里还挺懂事,也能帮家里干活。于是,我把要来告状的话收了回来。
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老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于活。希望同学们能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给予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题来请教。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也升到了中等。
1.这位教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不定项选择题]
A.谈话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表扬与奖励法
2.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下列哪些班级管理方法是合理的?( )[不定项选择题]
A.定位班级管理基凋,抓准班级情感支点
B.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使班级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C.对于犯错误学生的管理应该讲究方法
D.制定严厉的班级管理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战国时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2.B
【解析】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小学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
3.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此题干是说互补性在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的体现。
4.C
【解析】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5.B
【解析】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6.C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7.B
【解析】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8.A
【解析】本题描述的是品德评价法。
9.C
【解析】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B
【解析】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11.C
【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12.C
【解析】略。
13.C
【解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14.B
【解析】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
15.A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小学和初中“九年一贯制”。
2.ABCDE
【解析】略。
3.BCDE
【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故BCDE选项均为共同的发展趋势。
4.ABCDE
【解析】略。
5.ABCD
【解析】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以下权利:(1)平等权利;(2)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4)言论自由权利;(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
6.BCD
【解析】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故BCD项为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7.CDE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师生关系相互促进、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8.ABC
【解析】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9.ABE
【解析】凡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但选修课属于课堂教学。
10.ABCE
【解析】班级常规管理建立的检查监督系统所采取的检查监督方式包括: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主任抽检。
三、是非判断题
1.√
【解析】略。
2.×
【解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3.×
【解析】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4.×
【解析】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5.√
【解析】略。
6.×
【解析】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但是教学不同于智育,二者相互关联又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7.√
【解析】略。
8.×
【解析】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9.√
【解析】略。
10.√
【解析】略。
11.√
【解析】略。
12.×
【解析】螺旋式编排方式即一门学科的编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13.√
【解析】略。
14.√
【解析】略。
15.×
【解析】班主任的概念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BCD 2.ABCD
(二)1.AD 2.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