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个性化功能。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构成: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流动: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间的流动;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五方面表现:工作效率、工具损坏率、缩短掌握时间、创造能力、管理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战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浸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文化浸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外部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没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可以浸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发展。
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2)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结果: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考试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压抑学生成长。
原因:在脑体、工农、城乡差别还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要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家长学生向往升学,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1)确定名次是教育的重要目的(2)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3)实施恶性补习(4)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参考书、试题集和模拟试卷(5)面对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教学(6)简化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育的功效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
基础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
传统教育的问题: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三)创造型人才培养
创造型人才应具备五种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或:专而博;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五点特征: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乏社交性;创造型有人,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担缺陷,不满于现状。
教育任务: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密切注意个人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