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音乐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教师招聘中、西方音乐体裁知识

时间:2011-9-22 15:33:03 点击:

中、西方音乐体裁

一、中国音乐体裁

1. 山歌 民歌的一个品种,泛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即兴发挥思想感情的歌唱。内容一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汉族山歌大都以七字为一句,二句或四句为一段。有的还穿插进某些固定的衬词或增添部分词句,形成不同的变体。山歌的节奏一般都比较舒展自由,歌头歌尾常带有吆喝性的歌调。多为独唱或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形式。

 2. 劳动号子 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打蓝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3. 小调 民歌的一个品种,与山歌和劳动号子相比,有较多的艺术加工的成分,有的只流传在一个地区,也有的会传遍全国。小调的旋律一般比较流畅,结构规整,形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来连缀唱词,并用衬词、衬字或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歌曲内容的题材也非常广泛,从重大的政治、社会事件到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都有涉及。

 4. 山曲 属山歌的一个品种,流行于山西的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音乐高亢嘹亮,多大跳。一般为七字句,也会随着歌唱者情感和语言的变化而自由伸缩。多即兴咏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5. 信天游 属山歌的一个品种,流行于陕西北部、甘肃及宁夏的东北部。多上下句结构,一般为七字句,也有十余字为一句的。曲调有两种类型:一种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曲调起伏大;另一种节奏工整,曲调平稳。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对唱。即兴编唱,内容以反映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

6. 爬山调 属山歌的一个品种,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汉族居住地区。又分前山调和后山调,前者流行于伊克昭盟等地,受蒙古长调的影响,旋律辽阔悠长;后者流行于乌兰察布盟一带,结构严谨,热情奔放。歌唱形式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前者多为妇女在家中歌唱;后者多在牧羊、赶脚、拉骆驼时演唱。

7. 短调 又称短歌,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多大跳音程,曲式结构工整,以叙事性内容居多。

8. 长调 蒙古族民歌。流行于牧区,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多颤音及上滑音,基本上用五声音阶。

 9. 花儿 属山歌的一个品种,又称少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相比邻的广大地区。根据流传地区和风格特征,一般将花儿分为三类: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陇中花儿。每年从春季到夏末,当地都要举办"花儿会",男女老少身着新衣,搭青伞,执彩扇,前往对唱赛歌,昼夜不息。不同的花儿种类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一般女声用真声,男声用真、假混合声,有很强的即兴性。

10. 牧歌 民歌的一个品种,流行于我国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内容多表现放牧生活、爱情生活,或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等。一般具有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

11. 渔歌 民歌的一个品种,沿海地区、河岸、湖泊、港湾等地渔民所唱。题材也多与捕鱼、织网等相关。

12. 儿歌 民歌的一个品种,全国各地均有。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并于歌唱中传播生活、生产知识。曲调接近语言自然音调,节奏轻快,易于上口。

13. 俗讲 唐朝时,僧人向世俗群众宣传佛教的活动,被称之为"俗讲"。举办俗讲的时候,一般是主讲和尚坐在正中,旁边有奏乐和帮唱的,有的还悬挂有佛教故事画来配合。

14. 变文 唐代的俗讲底本。变文中的""是相对于佛教经文而言的,取变异之意。也就是把经文通俗演绎为变文,使其易懂,便于普及。唱变文,叫作"转变"""就是"",即唱的意思。变文对以后的说唱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5. 唱赚 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用同一宫调中的几支曲子组合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以鼓、笛、拍板来伴奏。曲调除慢曲、曲破、大曲是南北兼有的曲调外,其他都取自于南宋临安瓦舍中流传的民间曲调。不仅在市井中流传,在士大夫中也有演唱。

16.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 起源于北宋时期,取自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常用琵琶等乐器伴奏。诸宫调曲体宏大,曲调丰富,可以表现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情节,对后世的戏曲音乐特别是元杂剧的音乐产生过直接影响。

17. 鼓子词 宋代说唱艺术,表演时以鼓为节奏乐器。以同一词调重复演唱多遍,或间以说白,用来叙事写景。

18. 词话 元明说唱艺术。一般为散文、韵文交织或全部用韵文,基本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应是现今鼓词和弹词的前身。

19. 坐唱 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坐着说唱,如各种弹词、琴书等。有些只说不唱的曲种,如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等。因其坐着说讲,习惯上也称"坐唱",多数演员还要自己弹奏乐器。

20. 站唱 也称为"立唱",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站着说唱,如各种大鼓、快书等。表演时动作幅度一般比坐唱要大,演员大多自击打击乐器,如京韵大鼓自击书鼓、木板,山东快书演员自击鸳鸯板。

21. 走唱 指带有歌舞色彩的曲艺形式,如西南诸省的"车灯"、湖北等地的"三棒鼓"、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二人台",以及各地流行的"打连厢""花鼓"等。

22. 拆唱 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分角色演唱,不化妆,近似戏曲的清唱,但在交代故事情节时,仍穿插第三者口吻的叙述。如苏州滩簧、西南一带的"琴书"、西北一带的部分"小曲"等。

 23. 梅花大鼓 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天津两地流传,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

24. 京韵大鼓 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它的渊源是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并传入京津地区的木板大鼓。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等乐器,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演唱上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段子中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25. 西河大鼓 又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其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挡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后来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为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和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

26. 苏州弹词 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清乾隆时已颇流行,其时已有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苏州弹词在体裁上为散文和韵文结合,并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上注意mo拟各种类型的人物,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由演员自弹自唱。传统曲目以《珍珠塔》、 《玉蜻蜓》、《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等最著名。

 27. 天津时调 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伴奏乐器有大三弦、四胡、琵琶、笙、扬琴等。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等。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其传统曲目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秦楼悲秋》等。

28. 单弦 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满族旗籍子弟开始编写、演唱八角鼓,创造了这种自弹自唱的演唱方式。八角鼓状为八角形,象征满清八旗。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卷三中《酒鬼》一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曲艺形式,曲牌众多,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适合于表现多方面的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传统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山寺》、《武松杀嫂》、《孔雀东南飞》等。

 29. 山东琴书 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即"玩局",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山东琴书的书目很多,分牌子曲、中篇、长篇三类。牌子曲书目产生最早,有以分回目演唱的全部《白蛇传》、《秋江》两种和一些段儿书;中篇书目中多是山东琴书的代表性作品,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长篇有《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数种。

 30. 凤阳花鼓 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歌词多是悲悲切切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31. 粤曲 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洲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早在清道光初年,广东的八音班乐工就以粤曲清唱为业。粤曲和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乐器伴奏,有以高胡为主的软弓乐队:高胡、扬琴、琵琶、横箫或长喉管等;有以二弦、提琴(广东民间乐器)为主的硬弓乐队:二弦、提琴、短喉管、月琴等。粤曲的早期曲目大都来自粤剧脚本,代表作品有《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弃楚归汉》、《夜战马超》、《周瑜写表》、《秦琼卖马》等。

32. 京东大鼓 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于天津等地。原为北京以东的香河、宝坻等地农民劳动之余演唱的"地头调"。京东大鼓长于说唱长篇鼓书,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用三弦、扬琴等。唱词为七字句,有时可加"三字头"。传统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长篇和《杨八姐游春》、《大西厢》、《武松打店》、《王三姐挖菜》等短段。

 33. 乐亭大鼓 清代初年,河北省乐亭县流传一种"清平歌",后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了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樊金定骂城》、《王二姐思夫》、《大闹天宫》、《拷红》等。

34. 潞安大鼓 发源于山西长治。长治在清代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早期只用流水板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低胡等,击节用书鼓、书板。演唱形式多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持乐器,分担角色,或齐唱,或独唱,行当齐全,红火热闹。

35. 山东大鼓 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早期只以敲犁铧碎片来演唱当地的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击矮脚鼓,敲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长期流传在农村中,由农民业余演唱。山东大鼓曲目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短篇段儿书有《东岭关》、《长板坡》、《河北寻兄》、《黛玉葬花》、《宝玉探病》、《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

36. 陕北说书 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如《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张七姐下凡》等。

37. 东北大鼓 是广泛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曲种。由于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之称,后又称辽宁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东北大鼓的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

 38. 开篇 苏州弹词演员在说书之前所加唱的与正书无关的短段。它和评话的开词,即开话之前先念诗、词、曲或韵白的作用相同。原为艺人定场、试嗓之用。清代以弹唱《珍珠塔》弹词驰名的马如飞,写了不少弹词开篇,有清光绪十二年刻本《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两卷。他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手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又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语言、文字交替使用,使叙事和代言融为一体,使弹词开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9. 扬州弹词 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和南京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为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后发展为双档演出,增添了琵琶伴奏。扬州弹词的唱词以对偶的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 40. 四明南词 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原名"四明文书",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易名为"南词"。由于宁波、余姚、奉化等地都邻近四明山,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书和江浙的"南词"而冠以"四明"二字。四明南词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曲调有三十多种。伴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弦和扬琴,后来逐渐增添琵琶、二胡、箫、笙、阮、双清和鼓板等。广泛流传的传统曲目有《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

39. 扬州弹词 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和南京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为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后发展为双档演出,增添了琵琶伴奏。扬州弹词的唱词以对偶的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

40. 四明南词 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原名"四明文书",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易名为"南词"。由于宁波、余姚、奉化等地都邻近四明山,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书和江浙的"南词"而冠以"四明"二字。四明南词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曲调有三十多种。伴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弦和扬琴,后来逐渐增添琵琶、二胡、箫、笙、阮、双清和鼓板等。广泛流传的传统曲目有《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

41. 平湖调 流行于浙江绍兴及杭、嘉、湖一带,又称"平调"。由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另由二人操扬琴、二胡伴奏,称为"三品";再加琵琶、双清伴奏,称为"五品";如再加洞箫、笙伴奏,则称为"七品"。一般以三品的演出为常见。平湖调流传下来的书目有《玉蜻蜓》、《白蛇传》、《双珠凤》等。

42. 长沙弹词 源于道情,用方言说唱,有说有唱,韵散结合。说白又有散白、韵白两种。传统节目中的短段叫作"小本",有《湘子仕图》、《宝钗记》等;长篇书有《杨家将》、《水浒》、《西游记》等。

 43. 木鱼歌 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演唱时多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没有乐器时也可用竹板击节,有"正腔""苦喉"两种曲调。正腔曲调爽朗,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苦喉曲调沉郁,适于表现缠绵悲恻之情。曲目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目连救母》、《观音出世》等;有从演义小说改编的,如《仁贵征东》等;有从元明清杂剧、传奇等改编的,如《雷峰塔》等。

44. 晋北说唱道情 流行于山西雁北地区,又名"坐腔"。其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长于抒情。演唱时由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另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伴唱。传统节目大多来自道教故事,如《韩湘子传》、《李翠莲传》、《庄周传》等。

 45. 江西道情 流传于江西各地。南昌、宁都、吉安、高安、抚州、黎川、安义、景德镇、万年等地称为道情;波阳、湖口、上饶、宁冈、萍乡、石城等地称为渔鼓。形式基本相同,曲调则因各地方言、语音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唱腔以上下句或四句一段的板式变化体为多,也有以小曲为基调的曲牌联套体,称为小曲渔鼓。传统曲目多以长篇为主,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46. 湖北渔鼓 又称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其渊源于唐宋时的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湖北渔鼓是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说的部分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韵白有叙述及代言两种,讲究抑扬顿挫,伴以云板击节。

47. 四川清音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清音的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3类。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演唱形式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旧称"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丰富,内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怀之曲,也有不少是应景词曲或咏唱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

48. 盘子 以两只竹筷敲瓷盘击节演唱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川东。盘子多由打花鼓艺人兼唱,一般无乐器伴奏。所唱曲调多为民间小曲,也吸收了部分四川清音的曲牌。

49. 南戏 宋、元时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当地人称为戏文。从现存文献看,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集合了地方的民间歌舞、伎艺、杂剧等,再杂以念白、插科打诨等。所用的音乐主要是南曲。目前能够见到的作品,只有《永乐大典》中保存的《张协状元》等三种。

50. 金院本 宋时的杂剧发展至金代,被称为"院本",从音乐、表演、结构等方面看,已接近于成熟的戏曲。 51. 元杂剧 也称元曲或北杂剧,与宋杂剧、金院本是一脉相传的,同属一个种类。所用的音乐称为北曲,结构严谨。一本戏通常为四折,外加"楔子",用以叙述事件的启、承、转、合。表演时,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余角色只有说白。元杂剧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有很多,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德辉的《倩女离魂》等,在中国的文学史、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