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3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要关注的是学生需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和最终学生学得怎么样,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要求教学设计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成为吸引人的活动,使学习内容能够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一)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
科学的、艺术的、精确的教学设计,才会产生优化的教学活动,才会有堪称精品的课堂教学。只有追求新颖与高质量的统一,才有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订出“教什么”和“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1.学习需要分析
分析研究教学中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项目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学习者学习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揭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需要的分析就是解决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只有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才能确定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并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客观、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确定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要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即确定“学什么”。
2.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与学之间才能沟通。学情分析就是考虑“谁学”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把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及其学习策略的最优方式,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情分析时,一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体育实践能力,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寻求共性的实践依据。二是要分析学生的差异状况,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可能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策略。只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3.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仅仅是对教科书既定的学习内容的动作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运动技能本身的价值判断,设计出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知识积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恰当地确立学习起点,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从学生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要,娱乐的需要,终身体育的需要出发,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也要考虑到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精心设计好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效度、学习技能的生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注意力的保持与调控、学习的互动式参与程度,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能力,从而为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保证内容效度。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基础上,诠释《体育》新教材的精髓,理清体育教学的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体育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体育教学辅助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个知识点在体育课学习中要达到的认知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每个知识点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方法、思维方法、教学手段,确定出教学中所培养的能力目标,通过体育课所采用认知过程中贯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制订出学生要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及培养层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制订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目标及形成层次。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可行、具体化,并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呈阶梯式递升,使“教有所循、学有所依”。
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策略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为依据,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本校、本班及教师本人具体教学条件的可能性。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的选用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设计的体育教学策略应实现下列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习方式上,应从接受式教学向以自主体验、互助交往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转变;二是教学呈现方式上,要从以规范动作的讲解示范为主要形式的定论呈现向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要形式的间接呈现方式转变;三是师生互动方式上,要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递活动转变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6.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媒体内涵广泛、种类繁多,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范围、特点和要求也不仅相同,没有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师应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首先考虑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具体的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是否切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具有其特征的学习者,只有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运动能力和学习基础,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来选择教学媒体。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这决定了一种媒体只能适应某些教学情景。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应根据媒体特性来确定。具体来说,一是要考虑各种媒体的技术特点和功能,选用哪种或哪几种,要结合这些媒体的技术特点来确定。二是要考虑所选择的媒体教师本人能否熟练地操作,以及运用媒体是否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三是每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用的教学媒体。
(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媒体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想象的能力。在选择媒体时要本着经济有效、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尽可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不要造成浪费,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用最简洁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媒体是场地器材,而对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与使用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传统教学以规范的竞技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场地器材往往以“规范”为基本原则。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技能学习的育人价值,体现生活性、娱乐性、趣味性,这对场地器材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各种自制器材应得到有效开发,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
7.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把教学的流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描述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的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教无定则,学无定法”。但教法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成败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重教师行为轻学生行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大都无从落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法设计要体现
体育教学设计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能为核心”的“三主一核心”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灵活多样,具有主导性,体现主体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一是教法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适应,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教法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符合教学规律、学科的性质等,适应学生知识层次、年龄特征、心理因素、智力水平。三是要考虑总体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在某些教学内容与环节中,准备采用何种具有实效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的教法。四是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法形成,使教学的重心要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五是要与教师自身条件相适应,发挥教师的优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的设计。学法指导要既具体又明确,既恰当又体现主体性,要把学法指导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上来考虑。在进行学法指导设计时,一是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其原因。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要优先考虑学生想怎么学;学生愿意怎么学;学生能怎么学;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基础怎样;教师在什么环节、什么时间点拨等等。三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自主地交流、质疑、探究,促成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技能、技巧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8.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各环节进行修正,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1)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就是对教学活动中评价方案的设计。新课程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的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评价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