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模板

时间:2012-12-29 16:13:56 点击:

五单元 导学案
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以让学生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 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 整体把握: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
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讨论并归纳: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我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然而这种天真活泼的天性却被兄长鄙弃压抑,这是多么悲哀的啊!
4. “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对。因为小兄弟能利用枯竹、红纸条做风筝,说明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强。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却要背着兄长躲在什物间里偷偷地做,这已经可怜之至了。但是仍然在将要完工之时被兄长发现、扯烂,小兄弟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做兄长的却因为自己的偏见,凶神恶煞一般,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实在是冷酷无情的。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
讨论并归纳: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如把小兄弟写得那么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而把自己写得凶神恶煞,简单粗暴,对自己当年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七、课外作业:
    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课文前四段,特别是“我”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的心理,在下文还将提及。
二、探究质疑:
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深深地自责。
2. 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回忆及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作者因良心受到遣责而感到“不幸”。
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手法(暗喻),表现“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的沉重心情。
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知道补过的方法:第一种,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但时过境迁,这种方法已不行了。第二种:去讨他的宽恕,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5.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讨论并归纳: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沉重。
6. 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如果弟弟抗争,也许我会省悟到自己错了,尽早改过。然而弟弟则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逆来顺受,毫无抗争,使我的错误持续至今,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弟弟怨恨他,也会使他觉醒,使他有机会讨弟弟宽恕,然而弟弟并不怨恨,使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7.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无可解脱的沉重。
8.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讨论并归纳:“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呀。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以有多种理解。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三、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四、拓展延伸:
    阅读“研讨与练习”三《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21《风筝》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3.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学习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课时】2课时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   )   可鄙 (   )  虐待(   )笑柄 (    )  瑟缩(    )
点缀 (   )  宽恕 (    )  苦心孤诣 (     ) 嫌恶 (   )  什物 (   )
   2.解释下列词语。
尘封:                 肃杀:                   傲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4.把文中你读不懂的句子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检查预习:
1. 见预习1. 2.  见预习2.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四、质疑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五、学生齐读前四段
六、课外作业:
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二、 质疑探究: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6.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三、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习反思】
22.《羚羊木雕》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会辩论,有理有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导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导学难点】
学会辩论,有理有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注音、解释。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2.朗读课文,就文章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爱你们的父母,尊敬你们的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与你们的父母对某些问题认识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它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见预习1。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语言、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分好角色。 故事叙述者  我  妈妈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2) 朗读表演。
(3)朗读评价,特别注意是否读好语气、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把握:
   讨论: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事,通过对六个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两类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类人珍惜友谊,一类人重财轻义。文章歌颂了少年朋友们真诚无私的纯洁的友谊,并告诫人们要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谊。
 四、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
1.开篇用“突然”一词,使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显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母女对话神态的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气氛,表明妈妈为一件工艺品伤害了孩子的心。
妈妈                       孩子
          突然间(惊慌)             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惊吓)小声地说
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十分严厉(严厉)           声音有些发抖(害怕)
坚定(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反抗)
对话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3.爸爸的语气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爸爸的态度虽与妈妈不同,在实质相同,不同语言描写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妈妈严厉,爸爸深沉、冷酷。
4.“我”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为什么要抹眼泪?一是心疼裤子,二是回家挨说。可见“我”的自尊心强,也可见妈妈的严厉。
5.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说明万芳有同情心,急朋友之所急。万芳的话多自信,对绝望的我伸出救援之手,表现万芳的“仗义”性格。她对她妈妈的惩罚满不在乎的话,更表现万芳为朋友受过的仗义性格。
6.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小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情如春天美丽的花朵,鲜艳迷人。
7.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到“从兜里掏出——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这一段是插叙,说明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我”把羚羊送给她是对友谊的表示。
8.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为什么欲说而不语?这里透露奶奶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矛盾发展到高潮,奶奶不说也得说了,虽然她的话并不能扭转乾坤。用奶奶的话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9.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找万芳,在路上和到万芳家时的心情是多么悲伤、多么无奈,神情是多么尴尬。
10.万芳对我的问候多么关切,听到我说把羚羊还我时,又是多么吃惊,她责备我的话说得又是多么的婉转。
11.万芳妈妈的话也表现了对女儿的严厉,表现了她泼辣的性格。
12.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这种担心正见得“我”对友谊的珍惜,表现了“我”的绝望。
13.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寒颤,这里用景物冷冷的月光衬托人物哀伤的心情。
14.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们还是好朋友……”万芳一定知道了我的难过,她还是那么活泼开朗,还是那么仗义疏财。
15.结尾末两段用神态、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间友谊花朵的摧残,对孩子纯洁心理的伤害。它给读者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五、课外作业: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角色朗渎了课文,通过朗读、评价,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发生了这类矛盾,你该如何处理,你一定有许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质疑、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课文,统一我们的思想。
二、组织讨论: 
1.确定辩论议题:
(1)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2)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3)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4)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2.按学生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方法进行点评
 三、教师小结:
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的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受了伤害,父母也有责任。子女与父母感情多少要受点影响。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财物,“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引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倒不如怪自己事先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若从“我”这一方面看去,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的确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借着月光,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走去。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样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许久。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和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与《羚羊木雕》的主题、记叙的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
                                                                                   
2.发挥想象,请帮文中的“女儿”具体描写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
                                                                                   
                                                                                   
3.文中女儿在买礼物时,为什么“在那家工艺品店的厨窗前踯躅过许久”?
                                                                                    
                                                                                    
4.阅读文中划线的语句,请说说,如果你是文中的女儿,此时你会想些什么。(用第一人称作答)
                                                                                      
                                                                                      
答案:1.主题: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彼此沟通理解。顺序:插叙  
2.能紧扣欣喜、激动,描写具体即可。
3.(1)对于“女儿”来说,礼物太昂贵了,所以很慎重;(2)不知道这一礼物能否让母亲欣喜  
4.能写出“委屈难过”,语言通顺,得当即可
五、课外练笔: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你一定曾经与家长发生过类似的矛盾。矛盾的起因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最终结果如何?请你记述曾经的故事,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教学反思】

 姚剑平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