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模板

时间:2012-12-14 15:15:09 点击: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确凿(zao)菜畦(qi)攒(cuan拗(ao) 桑葚(shen) 蟋蟀(shuai)  臃肿(yong  zhong)  脑髓(sui)  书塾(shu)  博学(b6)  蝉蜕(chantui)缠络(chanluo)  竹筛(shai)  觅食(mi)  渊博(yuan)  鼎沸(dng)人迹罕至(han)绣像(xiu)锡箔(bo)
  2.解释下列词语: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佥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质疑: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1)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6)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质疑: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板书
    百草园
整体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
局部
单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
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A.碧绿高大光滑紫红
    B.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C.紫红高大光滑碧绿
    D.紫红光滑高大碧绿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一、一o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导人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三、正课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3.质疑: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质疑: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质疑: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
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
    6.质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质疑: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8.质疑: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质疑: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二、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B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