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时间:2012-11-27 15:01:17 点击: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 
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 
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 
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 
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 
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 
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 
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 
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 
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 
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 
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 
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 
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 
气将读者的 

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 
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 
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 
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 
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 
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 
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 
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 
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 
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 
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