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内容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模板1

时间:2012-12-3 11:00:44 点击:

  沁园春·长沙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关健明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六、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