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确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要训练学生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能组织好句子。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会使结构残缺;句子成分重复、多余,会使人感到累赘;句式杂糅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语义。组织句子要结构完整,避免重复,句式不杂糅。
学生造句,成分残缺的语病常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等情况。残缺主语,有的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的,如:
*①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增强了她学好外语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较好地掌握了外语。
应将介词“在”和后面的“下”删去;或将“增强了”后面的“她”挪到“增强了”前头,让“她”作主语,再将后面的一个“她”删去。
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如:
*②听了王长键的话,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坐在一边不言语了。
“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的是“王长键的话”,而不是“听了王长键的话”这一行为,宜将“听了”删去。或保留“听了王长键的话”,将“使”删去。
*③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使他认识到了吸咽的害处,下决心把烟戒了。
或删去“在”“下”:或删去“使”,把“他”放到“终于”的前面。
残缺宾语中心语。如:
*④他的发言,表达了我们为把北京西客站建成现代化车站的努力奋斗。
“表达”后面要求带“……的心愿”“……的意思”“……的决心”这样的名词性宾语,按这句的意思,应在“努力奋斗”之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如:
*⑤代表我们走进了开会的会场。
杂糅,常是把两种说法、两种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如:
*⑥学习任务再重,越在坚持体育锻炼。
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法。
5.变换、选择句式
句子从结构上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可以互相变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把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如下例用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意更重,语气更加肯定。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又如,下面两个句式语义基本相同而又有细微区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两个句式宜分别用在下列句子中:
a.“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对调一下,a句b句都不协调。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的变换,表达相同意思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这些都可指导学生练习运用。
6.理解和使用长句
(1)分析长句的结构。通过理解结构来把握比较复杂的语义。分析长句结构,一个办法是切分较长的句子的成分。可以依靠连词、介词、助词切分,切分出来的短语可长可短;另一个办法是紧缩长句,抽出句子的主干,再添上枝叶。
①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长单句词语多、容量大。可以表达严密的语义。为了表达需要有时要有长单句。用长单句,结构要正确,搭配要恰当。比较:
a.山区沟谷中,山体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而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夹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b.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夹带而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泄的急流。
b.用长单句下定义,表义严密。
(3)复句表达丰富的语义,有时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哥白尼》前三段叙述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接着第四段开头写道: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是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
前一分句承上;后一分句启下,揭示他的地动学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