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A.问题结构
B.问题线索
C.问题内容
D.问题空间
2.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 )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A.3~4岁
B.5~6岁
C.7~8岁
D.8~10岁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A.阅读
B.吹拉弹唱
C.运算
D.记忆
5.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6.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7.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8.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级。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9.在学习中,( )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A.复述
B.组织
C.计划
D.调节
10.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在其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的位置的记忆法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1.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 )阶段。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虚拟自我
12.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强化可分为( )。
A.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B.正强化和负强化
C.自然强化物和人为近似强化物
D.强化和惩罚
13.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基础的是( )。
A.基本的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4.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 )。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5.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 )。
A.阶层
B.阶级
C.集团
D.群体
16.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17.专家型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 )来安排教学进度。
A.已有的能力结构
B.先前知识
C.已有的学习习惯
D.固有的学习方法
1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
A.无关系
B.有负相关
C.有利有弊
D.有显著的相关
2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角色认知
B.角色体验
C.角色期待
D.角色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类,即( )。
A.有结构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创造性的问题
D.认知性的问题
E.一般性的问题
2.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 )。
A.直接强化
B.归因强化
C.替代强化
D.效果强化
E.自我强化
3.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认知结构说
E.关系转换说
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A.上位学习
B.概念学习
C.下位学习
D.命题学习
E.并列结合学习
5.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
A.演唱
B.文学创作
C.打球
D.运算
E.开车
6.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A.记笔记
B.列提纲
C.提问
D.画图形
E.生成性学习
7.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有( )。
A.效果律
B.强化律
C.练习律
D.消退律
E.准备律
8.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
A.生理的个别差异
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E.行为习惯的差异
9.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性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
E.闭合性操作技能
10.教学中可以借助( )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A.转换
B.记忆
C.解释
D.分析
E.推断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 。
2.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__________。
3.论文题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__________的问答题和 论文。
4.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时的—二一和__________。
5.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_环境两个方面。
6.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___________,因而能进行逻辑推理。
7.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___________,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__________-。
8.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9.先学习的信息对后学习的信息的干扰叫做___________。
1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中不起作用。 ( )
2.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工作。 ( )
3.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 )
4.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 )
5.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 )
6.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强。 ( )
7.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 ( )
8.新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 )
9.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我吗?”和“同学们怎样看待我?”等问题时,说明该教师已进入关注情境阶段。 ( )
10.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习准备
2.完形一顿悟说
3.问题情境
4.一般迁移
5.模象直观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言语直观具有哪些特点?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3.怎样进行学习时间管理?
4.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七、论述题(共10分)
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八、案例分析题(共10分)
欣欣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能歌善舞。这次,班上又要进行班干部竞选,欣欣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满以为会得到最高票数,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落选了。欣欣怎么也想不明白,后来,班主任和她一起分析了原因,虽然,她能力很强,也为班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她总是爱自以为是,对同学呼来唤去,如果同学有不同意见,她总是坚持己见,有时还爱撂挑子。请你运用自我及自我概念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欣欣存在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看作对问题空间的搜索,理解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2.A【解析】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C【解析】7~8岁是第二次出现强迫现象的高峰年龄。
4.B【解析】吹拉弹唱属于操作技能。
5.D【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C【解析】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负迁移。
7.B【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8.C【解析】在操作模仿阶段这些特征较差,而在熟练阶段这些特征高度发展,因此题干所指是操作整合阶段。
9.A【解析】许多新信息,只有通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记忆内记住。
10.B【解析】位置记忆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11.B【解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3岁以后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12.B【解析】正强化与负强化是根据强化的目的和强化的性质划分的。
13.A【解析】儿童最初发展的任务就是培养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即信任感。
14.B【解析】这一目标虽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但也只是对所学材料意义的把握。
15.D【解析】题干是对群体的名词解释。
16.C【解析】题干是对常模参照评价的名词解释。
17.B【解析】专家型教师在安排教学时是以学生先前知识为出发点的。
18.B【解析1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19.D【解析】教师表达越清晰,学生的知识掌握越准确,学习效果越好。
20.A【解析】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角色认知。
二、多项选择题
1.AB【解析】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ACE【解析】班杜拉提出的三种强化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ABCE【解析】D项为现代迁移理论的一种。
4.ACE【解析】BD两项是以知识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划分的。
5.ACE【解析】BD两项为心智技能。
6.BD【解析】ACE三项是精细加工策略的具体方法。
7.ACE【解析】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8.CD【解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和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9.CD【解析】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
10.ACE【解析】领会的三种表现形式是转换、解释与推断。
三、填空题
1.发现学习;2.定型的期望;3.有限制,开放式;4.主要步骤,教学内容;5.物质,社会;6.抽象概念;7.活动方式,动作经验;8.学习愿望,学习意向;9.前摄抑制;10.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四、判断题
1.× 【解析】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定向映象的形成更重要。
2.×【解析】三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学生一般先认识自己的任务,然后监视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3.×【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4.× 【解析】态度的三种成分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5.√ 【解析】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潜能、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
6.× 【解析】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7.× 【解析】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8.× 【解析】题干讲的是专家型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征。
9.× 【解析】常思考这样的问题的教师还处在关注生存阶段。
10.× 【解析】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五、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完形一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5.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六、简答题
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问;(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4.(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七、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提供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惩罚并引导儿童思考,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要的。
八、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自我的含义: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意识到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詹姆斯认为,自我涵盖两种意义,一是主体我,一是客体我。客体我即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整合知觉与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欣欣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并且与客观事实出现了偏差,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她看到的只是自己身上的优点,而没有找出自己的缺点,所以就自以为是,瞧不起同学,坚持己见,有时还爱撂挑子。
3.解决办法,首先,要教育她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其次,还要能够正确看待同学,学习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再次,老师多观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