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渝人发﹝2006)44号)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渝人社发〔2011〕326号)、《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员办法〉等6个公开招聘配套文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16〕2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市教委审核、市人力社保局核准,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一、学校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1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设有19(不含MBA、MPAcc、通识学院)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2 个市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0个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7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123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优秀教师代表。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研究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500余项。建校66年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各层次毕业生10余万名,大批学子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3100余项;在咨政服务、决策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交智库成果850余份,其中被中央领导人批示24项,被省部级领导批示35项;累计249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016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技术转让100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等多项全国性重要科研奖励。研制的野外环境红外火灾监测智能传感网核心技术、TY-II透平油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部论坛》杂志同时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办学道路。设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与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法国马赛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士、硕士,与25个国家(地区)的9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被评为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学校还与200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当前,正值学校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正努力进取,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工商精神,内涵发展,争创一流,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