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学习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应遵循人类一般认识规律。
2.教学活动应从实际现象和实验观察出发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二)学生内部条件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1.正确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2.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2.贯彻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活动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一般把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实践活动。
为此,物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有关。
1.让学生充分观察物理现象,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分析现象的本质特征。
2.让学生多动手进行物理实验,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3.增加学生课堂内的独立活动量。
4.恰当地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品质:即内隐的反应倾向,决定着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一)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1.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物理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
(1)引起和发动学生学习物理活动。
(2)指引物理学习活动向一定的目标进行。
(3)维持增加学习物理的力量。
2.如何培养学生动机
(1)正确认识学生的物理动机的特点
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初中生以直接动机为主,而高中生间接动机的成份显著增加。
(2)教师在每一次学习之前讲明本次学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以及本次所学内容的地位。
(3)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学习的结果和成绩。
(二)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
1.兴趣:是指一个人为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发展结果是向往和爱好。
2.如何培养兴趣
(1)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引起学习兴趣。
(2)使学生面临实际任务把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三)学习物理的情感培养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人的心理体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美的四大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1)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重要性认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
(2)物理学家传记或物理学史。
(3)充分利用教师的感染力。
(4)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挫折或发生的内心冲突。
(四)学习物理的意志培养
1.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与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 如何培养良好品质
(1)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困难做斗争。
(2)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促进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结合。
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都属于性格特征。
第六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方法
(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
(2)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即平常讲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3) 概念的分类:概念一般分为二类
①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定性的物理概念)。
②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定量的物理概念)。
2. 物理规律
(1)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反应,即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 分类
①物理定律:一般是指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
②物理定理(包括公式、原理和法则):一般是指从已知规律出发,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推导出的结论。
(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性
1.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骨干。
2. 使学生搞清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掌握有关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
(2)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3)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物理的学习。
3. 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
(一)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
1. 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和研究物理规律。
2. 是怎样进行研究的(研究过程)。
3. 通过研究得到怎样的结论。
4. 某个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1) 明确引入概念和规律的原因(物理意义)。
(2) 概念和规律反映了怎样的属性及其联系。
(3) 物理量的量值及其度量单位。
(4) 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5. 某个概念规律有什么重要应用。
(二)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的标准
1. 掌握了它们的内涵和处延。
2. 弄清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
3. 弄清了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4. 具备了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复杂性
(一)从客观上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给掌握事物本质联系造成困难。
(二)主观上看,由于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和中学生学习物理特点而妨碍概念的正确形成和规律掌握。
1. 对人的感官来讲,强的刺激掩盖弱的刺激,而反映事物本质成份中并不都是十分强的,这样有时反映事物本质的弱刺激被非本质的强刺激所掩盖。
2. 学生已有一些不正确的干扰和负迁移。
3. 学生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常常把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东西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4. 学生对某些互有联系或有些相似的概念常混淆不清,不了解它们的本质与区别。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一般过程
(一)加强实验,审慎地选择实验和事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1. 教学过程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是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
2. 根据有关概念,选择本质联系明显的感性材料。
(二) 重视科学抽象、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学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1.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2. 使学生参与并且理解科学抽象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东西与非本质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结论。
(三)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1. 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表述概念,再译成数学表示式。
(1) 给概念下定义就是要揭露概念的内涵。
(2) 对定性物理概念要进行质的规定性描述,对定量物理概念既要有质的描述又要有明确的量值规定,量度的单位,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其物理意义。
3. 概念的文字表述要及时地返回到具体事例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
4. 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之间的依存关系中进一步理解其物理意义。
5. 从相似概念“比较”中使学生了解形成概念的某些方法。
(四)形成概念要注意阶段性。
第七章 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为发展物理规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检验物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
3.开拓物理应用的新领域。
(二)、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
2.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三)、中学物理实验方式
1.演示实验 2.边教边实验(课堂实验) 3.分组实验 4.课外实验与制作
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指课堂上主要有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有时也可以请学生充当助手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
1.演示实验作用
(1)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掌握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有关物理现象或过程生动、深刻的印象。
(3)教师演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2.演示实验分类
(1)引入课题演示。
(2)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3)深化与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4)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
(二)演示实验在设计和表演方面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演示实验。
2.安全可靠,确保演示成功。
(1)演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
(2)坚持科学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3)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
3.简易方便。
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推理简单。
4.现象清楚、明显、直观。
(1)明显
(i)仪器尺寸要足够大。
(ii)物理过程变化要显著,“可见度”要高。
(iii)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以利于学生看准目标。
(iv)演示的仪器放在适当高度的方位。
(v)注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2)直观
(三)在教学中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1.配合讲解,指导观察,思考要有启发性。
2.实验要与思维相结合。
学生边学边实验(课堂实验)
1.学生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
2.作用:学生亲手做实验,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探究,培养实验技能。
3.一般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
(2)老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或对主要器材进行示范操作。
(3)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记录数据。
(4)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5)应用练习。
具体方式可不拘一格灵活掌握。
4.要求:课前做好准备,课堂随时辅导。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的教学形式。
(一) 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
1. 掌握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学会正确进行观察测量、读数和进行记录。
3. 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和运用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了解误差的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
5. 会写实验报告。
6. 培养学生严格地遵守操作规程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7.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二) 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分组实验,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类实验常称为验证性实验。
2.为探索物理概念、规律提供感性材料和根据,这类实验称为探索性实验。
(三) 中学物理分组实验方式
1.并进模式 2.讨论模式
(四) 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
2.操作阶段:(1)预备性调试(2)正式操作实验(3)拆除整理仪器
3.总结阶段
4.完成书面报告
课外实验与制作
(一) 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进行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
(二)课外实验具备条件、类型
1.具备条件
(1)内容有意义
(2)实验方法一般比较简单
(3)实验必须安全
2.类型
(1)观察性实验
(2)课内教学的补充性实验
(3)小制作
(4)小型科研训练实验
(5) 趣味实验
(三) 布置课外实验注意问题
1.要注意对学生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要求写出观察实验报告。
3.大力提倡自制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