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D【解析】语言法是幼儿教师最常用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23.B【解析】略。
24.D【解析】幼儿园游戏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等。
25.C【解析】略。
26.B【解析】仍有哭泣等表现,但是少了反抗情绪,逐渐转变为失望情绪。
27.C【解析】3~4岁正是幼儿的思维从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段幼儿处于幼儿园中班阶段,因此答案选C。
28.C【解析】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希求期(孩子初入园所):对孩子的不适应状态感到忧虑;担心孩子跟不上群体的发展水平;希望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②第二阶段——忽略期:比较关心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关注儿童在园所的表现,而较少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③第三阶段——需求期: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有接受教育指导的强烈愿望。
29.C【解析】家长学校旨在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
30.D【解析】儿童游戏场创建于福州市黎明村。它是由村财政拨款的、建有各式大型益智玩具的游戏场。配有辅导员,负责儿童的管理、活动指导和安全工作。儿童可在家长带领下,也可以独自去活动。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常用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年龄较小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包括归类、联想等。
(3)间接的意义识记。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2.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根据物体的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进行概括。如儿童学会一个玩具的名称后,会把这一名称推广到主要是同一颜色的另一物体上去,而颜色是直观上最突出的特征。
(2)动作的概括。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例如,把船放下水去,扭动小井的摇把做提水桶的动作,在小亭子里找小狗等。儿童的这些动作,变成了具体的理解的行动。这种对实物包含着理解的行动是儿童概括方式的显著改造。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而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3)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甚至当物体不在面前时,也能从概括的意义上选择代表这种物体的词。只有当儿童能够借助语词概括物体的一些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征时,也就是语词具有概括的意义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因此,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道德感。3岁前的儿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3)理智感。对一般儿童来讲,在5岁左右时,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岁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所谓“动脑筋”活动。
4.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前一个阶段并不阻碍后一个阶段,而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
(3)儿童发展三段论,即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
(4)儿童的四种本能。第一为活动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
(5)教学即生活。对待家庭与教学时,福禄贝尔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6)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5.要成为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教师自己的专业修养要高,教学技术要精;第二,教师要细心地照管每一个儿童;第三,教师准备的教具教材要多,让儿童自由玩弄、自由试验;第四,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儿童。
三、论述题
1.(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幼儿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鼓励幼儿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别针的用途,即用途扩散。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幼儿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幼儿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假设、想象。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2.(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教育。这是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
②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他认为,建设中国式的幼稚园,应使幼稚园适应中国的国情,城区需要幼稚园,农村也需要幼稚园。
③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④教育内容:亲近自然、虚心好学、孝顺父母、养成好习惯、勤读、善于学习等。
⑤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⑥开办师资培训,使幼稚园教师具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