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2.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
A.尝试—错误说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5.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6.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
A.刨造技能
B.绘画技能
C.操作技能
D.心智技能
7.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操作方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定向
8.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一个人面对问题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通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0.“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 )。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11.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A.开始部分
B.结尾部分
C.中间部分
D.开始和结尾部分
1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3.学习策略掌握的标志是( )。
A.不仅了解一般的学习策略,还知道具体学科的学习策略
B.会使用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等高级策略
C.能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
D.可以使用监控策略来确定自己选用策略的有效性
14.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15.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16.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领域原则和按( )。
A.功能
B.大小
C.用途
D.年龄
17.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向
D.相互理解和扶持
18.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9.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景
C.教材
D.学生
20.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
A.2岁
B.4岁~5岁
C.4岁
D.6岁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2.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
2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称为__________型。
2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5.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使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__________直观三种直观方式。
2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7.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动作对象的__________、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8.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具体目标、__________、行为标准。
29.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学生和_________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
30.在学习新材料之前,为引导学生将新材料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先呈现比新材料概括水平高的材料,这种材料被称为______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 )
32.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包括学习自觉性和认识性兴趣两种主要的心理成分。( )
33.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
34.自我效能感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来的。( )
35.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 )
36.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
3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学习的迁移现象。( )
38.正因为有学习迁移的存在人类才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类事半功倍的学习理想。( )
39.掌握了加、减法的学生,容易学好乘法运算,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
40.概括说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同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关系,这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42.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43.简述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44.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5.教师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6.论述激发学生动机的主要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D5.B6.D7.B8.C9.B10.D11.D12.B13.D14.B15.C16.A17.B18.A19.D20.C
二、填空题
21.学与教
22.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3.发散
24.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5.言语
26.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
27.客观性
28.产生条件
29.教师、课堂情景
30.先行组织者
三、判断题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42.【答案要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鲜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记忆术,包括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法、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等。
43.【答案要点】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培养群体凝聚力时要注意:
①要全面及时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②要帮助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③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
④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44.【答案要点】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五、论述题
45.【答案要点】
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建立小学儿童迁移的认知结构,首先要使课程的教材具有良好的结构,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要能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促进儿童建立认知结构。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可考虑以下建议:注意小学童的心理状态,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46.【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的激发,其措施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5)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然而只依靠内部动机,学习的需要会衰减,而只依靠外帮动机,又没有足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