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不遵守上课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育,不讽刺、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可责令学生中途退出课堂。( )
2.毕业年级的“四课”是指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评讲课。( )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4.语文新授课提倡按“导入新课——具体分析——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掘文章的思想艺术内涵。( )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6.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
7.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
8.文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文学即生活。( )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
10.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
1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
12.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
13.文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 )
14.记叙文中的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要具有新闻价值,都必须真实,不能进行艺术虚构。( )
15.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它所引起的行为及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
16.某中学开设了线条画、垂钓技术等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这是地方课程。( )
17.张爱玲,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
18.《可爱的中国》一文的作者是著名革命家方志敏。( )
19.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应归咎于家庭,与学校无关。( )
20.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答案写在题干后的括号中。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学校教育
C.环境
D.家庭教育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
A.定势
B.迁移
C.应用
D.技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5.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 )
A.变式
B.反例
C.正例
D.比较
6.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7.教师的根本任务( )
A.教书育人
B.教学
C.班级管理
D.道德教育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具有(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宦官豢养盥洗风云变幻
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
C.翌日对弈肄业雄关狭隘
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
10.下列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真知灼见深居简出一劳永逸
B.买椟还珠初生牛犊连篇累牍
C.先发制人投机倒把金榜提名
D.言简意赅戴罪立功人才辈出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3)见到这一情景,她满腔的怨愤似乎一下子都。
A.窜改驱除融解
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
D.篡改驱除溶解
1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作者是( )
A.刘基
B.刘谦
C.刘向
D.王阳明
1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祝福》
B.《彷徨》
C.《故乡》
D.《狂人日记》
14.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B.曹禺、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
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15.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16.新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 )
A.夏衍
B.田汉
C.聂耳
D.冼星海
17.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
A.运动
B.新陈代谢
C.刺激
D.反射
18.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 )
A.成就动机理论
B.需要动机理论
C.自我实现动机理论
D.生存动机理论
19.(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A.义务教育的实施
B.教育机制
C.考试机制
D.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20.曾经热播的电视剧《金粉世家》是依据( )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曹禺
B.夏衍
C.刘白羽
D.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