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丹麦的柯隆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中学”可视为社区教育的发端。
15.B.社区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70年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6.A.我国主要以街道为社区教育基地。
17.C.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显著不同之处就是缺少明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名词解释
1.家庭文化:是家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所创造与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2.家庭结构: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和不完整家庭。
3.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组织。
4.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学校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5.开放日制度:是指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如运动会、元宵灯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制度。
6.家长参与: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7.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
8.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用的形式,一般张贴于本班的活动室门外,主要介绍本班一周工作重点、教育活动的安排、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短小的教育文章供家长参考。
9.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地域界限是构成社区的另一个要素。
四、简答题
1.家庭在培养和影响子女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性格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生活平凡而琐碎,儿童在与家长共同的家庭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人和家庭服务的能力等,直至最终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2)教授社会行为规范。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品德的成长影响很大,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一个人的品格。
(3)指导生活目标。家庭在指导子女的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培养社会角色。家庭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群体,儿童在这种角色环境中获得了在日后社会上充当这些角色的启蒙经验。
(5)形成个人性格。一个人性格特征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在家庭的良好影响下,能够培养出性格开朗、刚毅坚强的孩子。反之,在教养不当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会偏离正轨。
2.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儿童均要受到亲密情感的影响。
(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在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经验,儿童在家庭中学习行为规范、知识经验、生活技能等。
(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而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则主要通过情感的和经济的纽带去实现。家庭中向子女传递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为载体,饱含亲切感和信任感。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长要负责子女的哺乳期、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人期以及成人后期的教育。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聚合性的,增加了父母对孩子了解的深刻性,这能够让家长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
3.家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繁衍后代功能。文明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家庭中生育子女是合法的。家庭通过繁衍后代来传宗接代,在延续家庭的同时,也使社会得到延续和发展。
(2)经济功能。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为了自身生存,需要加强家庭的生产功能,方可保持其消费功能;在社会性大生产发展中,家庭的生产功能受到削弱,并逐渐为社会性大生产所取代。
(3)教育功能。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随着集体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家庭的教育功能被部分转移了,但是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机构永远无法替代的。
(4)休息娱乐功能。家庭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温暖的象征和休憩的港湾。在家庭中,人们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家庭中的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家长在装饰室内环境,追求舒适现代的家居布置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需求。
(1)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家中物品的摆放,大到家具,小至日用生活品等都要摆放安全,便于使用。各个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养成用完后物归原位的良好习惯,使得家庭环境保持整齐。
(2)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优雅大方。虽然各个家庭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爱好,但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环境色彩不宜过于花哨和艳丽。有研究表明,过多的色彩和装饰不利于儿童视觉的发育,而且还会使儿童注意力涣散。
(3)时有变化的环境。儿童喜欢变化和动态的环境,它可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使儿童更加注意环境的变化,从而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变化的环境也有助于精神的焕发。
5.幼儿园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
(1)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3)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工作计划。
(4)互相沟通儿童在家庭和在园所的情况,为教育提供依据。
(5)吸收家长对园所保教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6)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
家长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
(1)向幼儿园提供关于儿童的一切有用的资料,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2)帮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
(3)为园所工作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4)参与园所的管理工作,为园所的发展出谋划策。
6.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是:
(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①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传统。②家长一般会欢迎并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是并不会改变太多。③教师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资源和支持者。④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不要充当“裁判”的角色。⑤如果你不是家长,你就没有家长的亲身经历;如果你是家长,你只知如何抚养你的孩子。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别的家长的经验和感受。⑥教师应当尊重所有的家长。绝大多数家长,包括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都是在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管教孩子。教师不能轻易地否认家长的教育方式。
(2)注重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仅要影响家长、干预家庭教育,而且要吸取家长的教育经验,听取家长的教育意见,与家长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教育成功的快乐。
(3)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吸收、允许、鼓励家长参与园所的管理,而且使家长参与园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设计。要在行动上取得一致,在教育观念上相互尊重,在情感上相融。
7.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形式,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园所内参与。园所内参与是指家长亲自到园所主持一些教学活动或者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2)园所外参与。园所外参与是指家长间接地协助配合园所进行教育,包括:协助幼儿搜集资料,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回答幼儿的提问;带领幼儿做实地观察,增加幼儿生活经验,等等。
(3)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指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通过一些组织形式,使家长参与活动,了解园所的工作。增加家园互相了解的透明度,加强双向沟通。
8.以下四类家长较难以沟通: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同时要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了解过高、过急的要求是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对婴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如可能使孩子胆怯,丧失自信心等。
(2)对儿童不太关心,认为交给老师就放心的家长。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家庭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在园所露面,以为把儿童交给园所就万事大吉了。教师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家长知道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切实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
(3)不懂得如何教育婴幼儿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教师要尊重家长,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逐步引导家长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的心得,和家长们一起讨论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4)对儿童评价不当的家长。有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朵花,没有缺点。对这样的家长,在交谈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谈问题。这样家长容易接受,也愿意合作。
9.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的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一般有:
(1)新学期之初,向家长报告新学期的安排、主要的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家园配合的要求等,使家长心中明了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工作,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
(2)阶段性的家长会。在一段工作之后,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馈阶段工作情况,并尽可能地向家长反馈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或者其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做好个别孩子的教育工作,求得家长的配合。
(3)家长会也可以咨询、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教育观念、方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家长互相熟悉、互相分享,也使教师更加了解情况。
(4)新生家长会。专门面向新人园儿童的家长,一般在新生人园之前或者人园之初,使家长初步了解园所,并配合园所做好新生人园的工作。
10.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
(1)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研究表明,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比如:家长参与幼儿在园的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其与家人的关系。
(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源。
(3)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4)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各种不同职业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
五、论述题
1.不同家庭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以下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1)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职业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和象征。调查显示,家长的职业和家庭影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教育质量,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在陶冶和塑造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人品乃至世界观方面,家庭文化有着别的因素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文明的生活方式将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打下基础。
(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家庭经济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因素,但是,经济状况如何对于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
(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
(5)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中,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保证了教育效果。反之,家庭中孩子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个性品质上的毛病,这种缺陷在幼儿和小学阶段较为突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龄伙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缺陷得到弥补。
(7)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父母所持的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观念,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并在无形中影响着儿童的成长。
(8)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适当则能够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努力做人。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则会产生负面后果。
总之,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下,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差异。
2.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如下:
(1)细心观察。父母要具备敏感的洞察力,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再从中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2)满足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有了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应尽最大努力使孩子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内容多样化,尽最大可能培养孩子广泛多样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多种体验和感受中奠定个人兴趣的基础,而且促进了孩子多种智力因素潜能的发挥。
(3)动手多练。学龄前儿童处于动作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通过动作活动内化经验,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儿童的智慧是从运动操作中获得的。孩子是十分愿意参与活动的,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机会参加活动,使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得到发展。
(4)游戏学习。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
(5)鼓励成功。多鼓励、多指导被认为是父母之道。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做出肯定、赞赏或鼓励,都将增进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带来积极情绪。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龄前儿童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学习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家长在对孩子讲清道理的同时也要激发孩子的情感,并不断督促孩子的正确行为,让孩子在不断的行为练习中掌握行为规范。
(7)巧用提示。为了使孩子的活动顺利进行,为了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出现,如孩子无休止地要东西,不满足他便哭闹、发脾气或发生一些破坏性、危险性的事故等,如果采用事先提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8)公平适度。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父母的表率作用才能发挥作用。公正地对待孩子,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成人的决定,赢得孩子对家长的尊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逐渐学会公正地对待别人。
3.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现在的家庭结构模式虽然多样化,但核心家庭(父母加一个孩子)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模式,家庭模式小型化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特点和新问题。
(2)独生子女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独生子女在具有聪明活泼、知识面开阔等优势的同时,在交往能力、独立性以及个性方面则较为弱势,容易出现自私、霸道、胆小、生活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普遍具有强烈的望子成龙心理和攀比心理,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看作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目标,认为只要孩子多识字、会算术、能使用一两件乐器,将来就能够成材。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对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加以纠正。
(3)农村、贫困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改革开放的形势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摆脱封闭状态,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被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城乡差异仍然很大,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悬殊。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要充分适应农村的需要和条件,研究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体系。
4.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1)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的家长会。
(2)家访是园所进行家长工作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方式。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养态度、方法和认识等,从而为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家访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所的情况,包括进步和不足等,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措施,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
(3)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学校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4)咨询活动。咨询活动是幼儿园从理论上给家长提供辅导,使家长有效地配合幼儿的教育工作。园所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咨询活动,以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及教育孩子的能力,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
(5)开放日制度是家长来园所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参加运动会和元宵灯会及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老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园所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制度。
(6)家长接待日是指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间的距离。
(7)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
(8)电话联系是指教师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沟通幼儿在家或者在园的情况,迅速处理一些应急性的问题。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可以简短地向家长介绍婴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生活学习情况,家长有事情也可以及时地通过电话告知教师。
(9)书面联系的形式包括家长园地、家园通讯、宣传报、联系手册、问卷调查表、征求意见书等,通过上述书面联系方式,使家长和园所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便于双方配合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5.幼儿园是社区当中的重要教育机构,它与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应该密切沟通、联系,互相补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搞好社区内的教育。
(1)幼儿园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社区。与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相比,幼儿园具有许多教育优势,包括完备的硬件设施和环境、专业的师资力量、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组织等。因此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其示范性的教育工作带动整个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这个重任下,幼儿园要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于社区,支持社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体来可以开展:①承担社区内幼教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再提高工作,帮助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供社区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社区内的全体儿童受益;③教师可以兼任社区教育的指导和顾问,服务于社区;④支持参与社区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教育和文化宣传的阵地,推动整个社区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
(2)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参加。幼儿园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调动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协作办好教育。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区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争取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参与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例如,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走出园门到社区内的博物馆参观,扩大知识范围,开阔眼界,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又如,请社区有关人员到幼儿园来,给幼儿讲解有关知识、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等,这些做法打破了幼儿园封闭的教育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办学、办园,让幼儿真正接触社会,也让社区融人教育孩子的行列,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案例分析
(1)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分析和评论:在A、B两位老师的观点中,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受指责者和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园所与家庭相互配合对应遵循的原则:①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从而了解家长对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②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是互动的过程,二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家长直接的沟通交流也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③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幼儿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沟通活动,如通过接送时间与家长的言语交流、家长联系簿等,取得家长的一些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和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师的教育努力,取得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