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20.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二、填空题:
21.罗森塔尔等人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为____。
22.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____。
23.标准化成就测验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____。
24.训练学生对所读东西产生一个类比,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精细加工策略被称为____。
25.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____和非人为的联系。
26.元认知认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____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三个方面。
27.在学习对数运算法则时,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这种迁移属于____迁移。
2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____的过程是问题解决。
29.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是认知成分、____成分和行为成分。
30.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自己也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____。
3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上分为他律道德和____。
32.上完汉语拼音课后接着上英语字母课,英语字母学习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干扰称为 ____抑制。
3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称为____型。
35.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使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____直观这样三种直观方式。
36.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动作对象的____、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7.在学习新材料之前,为引导学生将新材料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先呈现比新材料概括水平高的材料,这种材料被称为____。
38.根据布卢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评价”属于____目标。
39.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即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____阶段。
40.学习动机由____和学习期待等两个基本成分构成。
三、简答题:
4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3.简述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4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45.学习策略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
46.简述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47.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选择题:
1、D 2、B 3、B 4、A 5、A 6、A 7、B 8、C 9、C 10、A 11、A 12、C 13、 C 14、D 15、D 16、A 17、C 18、C 19、D 20、B
二、填空题:
21、皮格马利翁效应(或叫罗森塔尔效应) 22、学习准备 23、可比性 24、生成性学习 25、实质性 26、对任务的认识 27、负迁移 28、目标状态 29、情感 30、替代性强化 31、自律道德 32、倒摄 33、学与教 34、发散型 35、语言直观 36、客观性 37、先行组织者 38、认知 39、内部言语动作 40、学习需要
三、简答题:
4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44、(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4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包括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包括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题:
提示: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