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国标本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凭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计划了如下教学目的:
1.认知目的:明白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聚柔美句段。
2.本领目的:能找出文中富有生趣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觉;相识课文中出现的重复伎俩的运用。
3.情绪目的:A:透过课文的语言笔墨,深入感觉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B、通过对“我”童年期间追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景象的学习,相识作者眷恋童年优美生存和吊唁亲人的头脑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存的优美回想。
教学重点:我与祖父在园中劳作玩耍的景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重复伎俩运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温习导入开始,让学生回想文中的重要场景,从而明白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尔后充实发挥学生的自动性、探究性,紧扣要害字文句,对文本举行富有本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干的语言训练、句式比拟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痛快的气氛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场景,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很多时候,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提了两个问题:1、说说通过第一课时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祖父的园子留给你什么印象?(由于课时紧张,因此把这段对园子的直接描写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此时的提问,为的是还文本以整体性)2、在这个园子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回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感知,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主要描写的场景有种白菜、锄地、浇菜和睡觉。知道了主要场景,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无形中为学生接下来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
二、以“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1、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充溢着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但在精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习得是否与之形成正比呢?非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以什么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呢?忽然想到有个专曾说过:教学时要关注文后的练习。文后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段抄下来。”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不都透露出“趣”字吗?因此在回顾全文后,我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你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你的感受。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2、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就拿一个“趣”字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字、词、句中体会到,有的甚至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将是最活跃的。
3透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我把种子踢飞了,把水撒向空中等等这些外在表现上。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以及文字内隐含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来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的特点,而后,我还将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是一个给予作者欢乐的园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是有着祖父和我的美好回忆的园子,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园子……这样,这个“趣“字就不仅仅代表着有趣,更多的是欢乐和回忆甚至是亲情了。
三、进行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自己。”这里说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课文的3、13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那光光让学生来感受这种意境,仿佛有些可惜,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将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三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四、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四、说板书
附板书:快乐
18我和祖父的园子眷恋、怀念
自由
板书计划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2、透过文章想要报告我们的是对童年生存的眷恋和对祖父的吊唁。板书函洁,简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明了。
[计划理念]
本堂课的计划始终以《课程尺度》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生长。”“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等根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图,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要害字、词、句,不停地咀嚼、感悟、内化,使学生实着实在地对文本举行本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劳绩那便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