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喘息
B.停止
C.睡眠
D.保养身体
20.贝多芬的交响曲中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是( )。
A.第三交响曲
B.第五交响曲
C.第六交响曲
D.第九交响曲
2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 )。
A.静态平衡系统
B.动态平衡系统
C.平衡态平衡系统
D.固态平衡系统
22.树干为什么常常刷成白色?( )
A.防火
B.灭菌
C.防牲畜啃食
D.区分树木
23.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A.革命领导权不同
B.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24.海水淡化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其进展却很缓慢,这说明( )。
A.目前仍没有发明实现海水淡化的技术
B.海水淡化技术目前仍不成熟,以致成本太高
C.全世界大多数沿海地区都不缺水,没有这个必要
D.饮用淡化的海水不利予人们的身体健康
25.下列哪一作品属于王实甫的作品?( )
A.《窦娥冤》
B.《救风尘》
C.《单刀会》
D.《西厢记》
26.在使用Word编辑文档时,选择某一段文字后,按下列哪个键能将这段文字删除?( )
A.Delete
B.Shift
C.AIt
D.Ctrl
27.从年画的艺术形式特点上.可以感受到:饱满的构图、鲜明的形象似乎潜藏有盼望大团圆、祈愿丰收和吃饱饭等意思;挺拔的线条,反映出健康、有力的含义;鲜明的色彩,体现出红火喜庆的意思。
中国人偏爱红色,它象征太阳、温暖、热闹、吉祥等意思,所以年画上,人们挂红灯笼、穿红袄、扎红头绳,不光鞭炮是红的,连鲤鱼也多画成红的。能准确概括上面文字内容的一句话是( )。
A.年画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B.年画的色彩多为红色
C.年画艺术的特点是含义丰富
D.年画艺术具有象征性
28.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现今世界,这种交往正在变得更频繁、更迅捷,然而从一种语言本身来看,它总是既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否则无法传达新的现实。在这段话里.“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指( )。
A.对外来语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不同语言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C.一种语言要更多地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有益元素
D.本国语言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合理成分时要有选择
29.黄铜不是金子,黄铜是闪光的,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下述哪个推理的结构与上述推理最为接近?( )
A.宝钢没有亏损,宝钢是国有大型企业,所以,有些国有大型企业没有亏损
B.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因此,有些思想家是文学家
C.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D.金属都是导电的,植物纤维不导电,所以植物纤维不是金属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开学不久,校长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要申报课题,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行评价。
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教育学书,翻阅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章,其中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我打算请教许老师,许老师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
第二天,我就不懂之处向许老师请教,他说:“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难事,你可以先找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再找几期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一下。如果这些文章中有几篇是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一般就是教育教学的热点。将这些文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把这些文章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一篇新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只要看一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里面的一个原理,先将这一原理介绍一下,再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实,我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问题:
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14分)
31.观看视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题目:《体罚》
1998年9月4日晚6时,下课的时候,学生聚集在楼内走廊,外面正下着大雨,秩序非常混乱。崔某在走廊内鼓掌喧闹,被时任副校长的易某撞见。易某拍打崔某后背几下,说:“你起什么哄,幸灾乐祸呀?”易某拽住崔某的衣服去八班。崔某边走边嚷:“你凭什么打人?”崔某的班主任许某上前打了崔某左面部两耳光。崔某感觉听力下降,耳鸣。经法医鉴定,崔某左耳被暴力打击造成外伤性鼓膜穿孔,构成轻伤。后又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所对崔某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为“患神经官能症,人格偏离。被打后所反映出来的神经性症状与被打事件及个性特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据《辽宁晚报》报道,经过三年多诉讼后,对学生实施体罚的老师和校方赔偿崔某各项经济损失人民币31万元。据悉,这是目前国内体罚学生事件引发的最大的一笔赔偿。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意义。(14分)
3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不知它竞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初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地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手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竞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雪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楞年片刻,顺着我的提示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犯病,早在烧荒前就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家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问题:
(1)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7分)
(2)“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7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我国有成千上万的新教师开始教学生涯,假设你也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第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呢?这些都是新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请以“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正确,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