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属于多种群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民版)第七课第一框内容,教学时数为一课时,由于选用人民版教材的地区不多,所以可供参考的教学知识内容甚少,既无教案,又无任何网上资料,这就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把课上好。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第七课《我属于……》是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中最重要的一课,它在本课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七课分三框:《我们属于多种群体》、《我们的学校》、《班级是我家》。第一框是开章之篇为学好后面两框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理解、体会个人与各种群体的关系,认识所属群体。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属的群体。
3、思想觉悟目标:感知自己所属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归属感,树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寻求归属感,激发学生热爱所属群体。
依据:这是本框归属感教育的基础。
教学难点:个人离不开群体。
依据:这是本课的理论支柱,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二、说教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和所有实践,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取了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设置活动并辅助运用多媒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三、说学法、四、说教学准备。(略)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奇妙的动物》视频, 开动脑筋:那么我们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动物都是同类聚在一起生活的,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目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喜欢看这类栏目,可以马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教学作好铺垫。
新课
第一框题: 《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一>我们离不开群体
活动一:实话实说。为什么说我们属于多种群体,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群体?
(学生辩论回答后老师归纳)
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生活在人类的各种群体中,小到属于家、班级、学校,大到属于故乡、民族,人类生活离不开群体。例如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哲学家说:“把它放到大海去!”如果个人是单色那么群体就是彩虹,缤纷耀眼、光芒四射。如果个人是粒细沙那么群体就是沙漠。所以人如果离开了群体他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狼孩、羊孩、离群索居的野人等。用爱因斯坦的话总结: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所以说个人离不开群体。
目的:这一环节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个人离不开群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充分辨答论说的过程中,在理性中不失活泼激发了学生创新与智慧的火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彰显学生个性。设计“实话实说”栏目,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整合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个人离不开群体,离开群体就无法正常健康地生活。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
活动二:你争我比
抢答:作为中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什么情况下又会产生强烈的耻辱感?
(老师归纳)北京赢了,2001年7月13日的莫斯科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2001年11月10日卡塔尔首都多哈议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神五、神六胜利升空、
刘翔夺冠、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等。当我们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当我们重温中华民族遭受强烈凌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租界地赫然树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再看《时局图》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都会感到很耻辱。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目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教师归纳)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对中华民族有强烈的依恋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
活动三:歌唱擂台赛
把学生分为A、B两组唱《大中华》《中国人》
目的:活跃课堂气氛,体验归属感树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深刻领会我们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中国人。并以歌为契机自然无痕中衔接下一环节内容。
(三)生我养我的故乡
活动四:播放裕民县人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歌曲《圣洁的故乡》。
提问:这首歌唱的是谁的故乡?我们的故乡是哪个省、市、地区的并列举我们故乡美好的事物。
(教师归纳)我们的故乡是塔城地区裕民县,裕民县有传遍天山南北的“裕民精神”,有世界“活化石”野生巴旦杏林,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平安和谐的裕民正在蓬勃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故乡的水滋润了我们,是故乡的人抚育了我们。我们深爱我们的故乡。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唐朝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现代作家艾青《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如果我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很深沉……
活动五:请学生朗读裕民二中李玉新老师发表在《塔城报》的文章《美丽的裕民我的家》
目的:这两个活动的设置,创设的情景,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听着深情感人的歌曲,看着亲切熟悉的画面。热爱故乡之情油然而升。活动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学生最近的人的作品感染学生,这一新颖设计,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深化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并从思想上产生共鸣
<四>温馨的家
活动六:互动时刻我来说情景,我来想对策。
例如:说一说,你家令你最感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概括)人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成长的根基,家是一本诵读不完的书,家是一篇写满美好祝福的的诗文,家是一首温馨动听的歌曲,家是那样平淡无奇,又是那样令人魂牵梦绕。
目的:一位教育专家说:“儿童不是一个充满的罐子,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由于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使他们思维得到互补,培养其合作意识,不但会“答题”而且会“问题”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内容我选用由大到小的逻辑方法,既“民族--故乡--家”帮助学生寻求归属感,并运用大量视频图片、典型事例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顺势就突破了本课重点。
<五>小结
活动七:看谁总结的最好。
(学生总结后教师归纳以多媒体总结)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有生我养我的故乡,我们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其实我们都在群体中生活,在群体中享受温暖,在群体中不断成长。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巩固新课板书设计
活动八:画一画
目的:教师创设这一新颖活动,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归纳本课重点知识并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教师不但是引导者更是参与者,所以教师也设计一幅画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活动通过学生动脑动手用七彩画笔描绘制出本课核心内容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巩固了对新课的理解。这样的板书趣味横生、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七>尾声设计
为夯实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完成《课课练》中教师创设的以萨克斯名曲《回家》为背景音乐配故乡独特风景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心旷神怡地轻松完成作业。
<八>扩展性作业
父母访谈。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自己的父母,看看他们所在单位或村庄的感情,了解父母的工作单位或所在村庄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目的:这一课外活动的安排,即温习本课内容又提高教学效益并为学习下一框内容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