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 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课题说明
本课课题选自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的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位重要:亚洲经济的发展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在经济上的表现,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是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的力量之一,同时因为同时亚洲国家,基本国情相似,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也可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三、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活跃,对亚洲各国今天的基本情况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在课堂中主要引导学生思维热点,从历史角度解剖亚洲各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亚洲经济发展的概况,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1)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2)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理解党和政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采取的方针、政策,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重点:新加坡、韩国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不但发展的快,而且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
5、教学难点:印度经济的发展。因为教材中关于印度经济发展只作了概括的简述,过于简单。
五、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3、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展示二战后亚洲行政区域图。
问题(1)你所了解的亚洲各国的现状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述19世纪中期的亚洲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历史上的亚洲和今天的亚洲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问题(2)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
3、梳理过程,分析原因。解决“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旨在弄清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方法: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
问题(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问题(4)各国为发展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5)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和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新加坡和韩国经济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问题(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有何启示?
我个人认为,了解印度的社会问题可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此为难点是因为教材讲述简单,学生不一理解。
问题(7)亚洲各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是如何避免的?
学生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基本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使学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4、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老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8)20世纪60——9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出现了几次高潮?表现如何?
问题(9)概括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角度去分析。教授学生分析条件、原因的基本方法。
问题(10)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问题(11)比较分析韩国、新加坡、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几种不同模式。
问题(12)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应当注意哪些因素?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改变学生不注重历史,认为学历史无用的错误观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5、教学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1)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对今天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