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以德育为主的全面育人教育。
三个层次: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第一节 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实质是一种对儿童个性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瞄准人才素质、面向学生会员、全面提高学生个性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二、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爱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统治的或统帅的地位。对其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道德素质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的,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 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完美的品格。
内容:五爱,民族自尊心、个人与集体、国家关系,忠诚老实等。
(三)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含:科学、道德和艺术
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方法、基本智力素质教育。
(四)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生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
内容:健身的基本知识、技能;锻炼与卫生习惯;抵抗疾病的能力;精神状态等
(五)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六)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
它是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和审美观念、较强的审美感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
内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基本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七)劳动素质教育目标及教育
劳动素质:热爱运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处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
(八)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
三、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
特征: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经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内涵: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沛信心,办事讲效率;计划;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知识,有愿意根据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和过程。
四、人格教育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
(三)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人成长的历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各种渠道把道德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
一、道德认识
它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概念,对人、事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知识的掌握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可厌恶等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它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二轻局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志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地待他人和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次重复、有组织地练习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三节 育人的基本规范——德育原则
是在德育过程中引申出来的有关德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工作者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反映人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容矛盾的转化。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五、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第四节 育人活动的操作——学生教育的方法
学生教育方法是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运用教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一、说服教育
即教师使用口语对学生进行教育。追求对方心服口服。
二、榜样和示范
一条是言语教诲,一条是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
榜样条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具有可行性;具有可信任性;行为要感人。
示范形式:行为、言语、象征性、抽象、创造、参与性、延迟。
三、锻炼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形式: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四、修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形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五、陶冶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特点:不传授知识,不提明确要求,寓教于情境中。
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六、评价
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业已形成的思想品德或目前已有的品德发展状况的一种评价。
形式: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批评、谴责、训导、处分)、操行评定(要有全面观点、发展观点、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