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
(一)引起学生注意 ,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二)提出教学目标。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三)唤起已有经验
(四)提供教材内容 (五)指导学生学习 (六)注意学生表现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一)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
(二)形成技能 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青蛙,互为依存的。(智力与动作技能)
(三)培养智能
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着的统一体。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并自动地培养了智能。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 能力的先决条件。
(四)发展个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主要教学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起趣、品德的实际;联系科学 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联系当代最新成就的实际。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方式 :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按照科学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 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七)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动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总问题的能力。
(八)可接受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便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
一、教学方法
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克拉克认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作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点选选择;依据教师特点选择;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依据现代技术设备条件
具体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师生 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或再现式谈话。
3、讨论法 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整节讨论、几分钟讨论;全班性、小组性。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形式:分段型、双节型、课外及课后预习型、专任导师指导型、读书指导型、弹性辅导型。
5、演示法 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任务和教材需要;突出显示所教学材料的主要特征;清楚、准确感知演示对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发展求知欲、主动性和抽象思维。
6、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步骤和要求:准备、进行、总结。
7、练习法 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法。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要求:明确目的和要求;精选练习材料;掌握正确的方法;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注意系统性、经常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有反馈;方法多样化。
8、实验实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步骤:提出实验题目和明确任务;规定实验操作程序;学生动手 实验,教师检查;进行小结并作出结论。
9、发现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特点: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过程: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将所得的片断知识形成假设;从假设上升到精确的概念;将概念转化为能力。
10、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 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 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一)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 (1)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 ,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1、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提示——播放——讨论——小组——作业)、插播法(讲解——播放——讲解——播放——小结) 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 3、程序教学法 4、机器考查成绩法: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
三、教学策略
建立在一定理论基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一)教学策略分类
1、先行组织者策略 2、概念形成策略 3、认知发展策略
4、随机管理策略 5、自我管理策略 6、行为练习策略(直接教学)
(二)发展性教学策略
特点;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过程规律,融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在整体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生活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四节 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行为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良好学生条件的提供者。
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教室常规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二)学生的定型期望 (三)班集体的特点
(四)教师的行为方式 :强制性的因素、亲和性因素、操作性因素
三、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容世界。
(一)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
防卫型气氛:恐惧与不信任、控制与服从、策略与操作
支持型气氛: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
创造良好的教室气氛的教师行为:接纳感受、赞赏或鼓励、接纳意见、善于发问。
威塞尔的课堂气氛指标:支持学生的言语、教授或澄清言语、解决或提出问题的言语、中性言语、指导或劝告的言语、指责或反对的言语、教师自我支持的言语。
(二)“中性力量”的处理
三类力量:积极力量、中性力量、消极力量
中性力量表现:不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它人分心的乱涂乱画;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在桌上睡觉但鼾声。
处理:接受学生的现实,让其他学生照常进行学习。教师诱导,转化为积极状态。
第五节 教与学的联结—— 教学组织的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主要特点和功能: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几种形式: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学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一)作业
作用:教师在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学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
要求:作业的内容、数量应决定于教学的需要;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指导等;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二)辅导
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独立作业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内容: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诱导、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难,使知识深化、系统化;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 帮助他们纠正。个别与集体。
作用:从学生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使学生能顺利进行和完成;便 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要求: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深化、系统化问题;配合教学和独立作业及其批发进行;帮助解决知识、技能问题,以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问题。
(三)讲座
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 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作用: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宜于因材施教;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
(四)参观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许多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
作用:能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
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学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