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2.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 )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 )的学习过程理论。
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的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
D.教材
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8.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
B.罗森塔尔
C.戴尔
D.波斯纳
9.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是( )。
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基础性④地方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11.许多人利用早上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不受( )的干扰。
A.双重抑制
B.多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2.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 )。
A.结果
B.环节
C.目标
D.出发点
13.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伯林
D.弗洛伊德
14.“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说这句话的人是( )。
A.华生
B.洛克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15.学生管理的终极目的是( )。
A.学业成功
B.人性完善
C.适应社会
D.身心健康
16.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观点的是前苏联教育家( )。
A.克鲁普斯卡娅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凯洛夫
17.全身松驰法由( )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A.沃尔朴
B.福勒
C.雅各布松
D.奥苏贝尔
18.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情操
19.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2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 )。
A.管理者
B.领导者
C.组织者
D.指导者
21.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2.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24.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程标准
25.属于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的是( )。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26.“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