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学校制度的建立
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D.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
3.(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问题
4.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 )。
A.O~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5.奥苏伯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6.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就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间隔强化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外铄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内发论
D.本能论
8.对教学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B.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C.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D.教学就是智育
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
A.只采用说服教育法即可
B.可以采用适当体罚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0.下面对于差生的教育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差生被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上,或者安排在近处的便于控制的位置上
B.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差生,当课堂出现干扰时,教师倒是经常向差生望去
C.对差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少直接批评
D.差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没等其说完
1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2.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A.指向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3.不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的是( )。
A.发展性咨询与辅导
B.心理治疗
C.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D.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14.某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歌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5.在教学中讲授“果实”的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6.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 )。
A.滞后性
B.长期性
C.隐蔽性
D.复杂性
17.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