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总分: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70 分)
1.【答案】A。骨骼肌。
2.【答案】B。股骨外旋90 度。
3.【答案】B。腹直肌和股后肌群。
4.【答案】D。门静脉。
5.【答案】B。股四头肌。
6.【答案】A。磷酸原系统。
7.【答案】A。收缩速度慢,力量小。
8.【答案】B。细胞外液。
9.【答案】C。小动脉。
10.【答案】D。1RM 测验。
11.【答案】C。氧和血红蛋白恢复。
12.【答案】B。大肌肉群活动的参与。
13.【答案】A。月经期腹痛。
14.【答案】B。3.8~5.5mmol/L。
15.【答案】A。短时间的意识障碍。
16.【答案】C。尺骨骨折。
17.【答案】B。重力性休克。
18.【答案】D。肝脏。
19.【答案】A。健身性。
20.【答案】D。养成运动兴趣、爱好与专长。
21.【答案】D。错过了学习走路的最佳期。
22.【答案】D。积极认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23.【答案】C。异质分组。
24.【答案】B。创设情境。
25.【答案】C。强制性。
26.【答案】D。脚触球的部位。
27.【答案】B。进攻方得3 分。
28.【答案】B。持球犯规。
29.【答案】B。滚翻、平衡、手翻。
30.【答案】C。8 步。
31.【答案】C。修身养性。
32.【答案】B。教学策略设计。
33.【答案】D。发展。
34.【答案】C。辅助性练习。
35.【答案】D。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二、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 分,共30 分)
36.【参考解析】
一、原因:(一)内部原因
1.身体状况
(1)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骨骼发育状况不同,对外力的防御能力也有区别,为此青少年比较容易发生肌腱和肌肉损伤。
(2)性别:男女身体肌肉含量不同,脂肪率不同,男女运动损伤比例女性比男性高。
(3)体格、技能:不同个体之间的体能状态有所区别,体重较重的更容易受伤,运动技术基础不同。
(4)其它:参加运动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对运动损伤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原因
1.方法的因素
(1)质的因素:根据年龄选择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运动项目
(2)量的因素: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运动频率过高等极易导致过度训练,(训练方法不科学)过度训练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训练是由于锻炼者接受的负荷量太大,使机体未得到充分恢复所致,这样就增加了拉伤的几率。
症状:韧带拉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见青紫区。
二、处理办法:1、休息、马上停止运动,不要让受伤的关节再负重
2、冷敷。冰块或者其它冷敷可以帮助减少疼痛和肿胀,因为降低温度可以减少血液循环。每次冷敷15 到20 分钟,每天三到四次。
3、压迫。用绷带或其他办法压迫受伤局部可以减少出血、淤血。绷带产的紧度要适中,你能感觉到有压力但又不会让你支端发麻或缺血。
4、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肿胀,促进血液回流。
37.【参考解析】:体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导基本生活能力,传授体育文化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38.【参考解析】:
这道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评价的理解。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问题的行为。教师教学准备过程,主要是看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设计的准备情况、教学评价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先行认知条件”——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讲解、示范运动技战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练相应的运动技战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自信心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又称教学质量评价或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在学生体育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健康水平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等多个方面,还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体育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二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健康水平和情感、态度及信心等方面有所提高,学生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三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从事体育打下基础。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两道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39.案例一
1.【参考解析】
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练习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一般经历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化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泛化)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也叫动作定向阶段。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对动作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动作表象,并以此来调节活动,掌握一个接一个的分解动作。动作定向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像王同学刚开始练习运球必须给学生以简明、扼要的指导语,并为学生做适当的示范动作。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分化)
掌握完整动作是指通过练习使个别动作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过程。这是学习动作技能由掌握局部动作向动作协调和完善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动作信息的反馈,即动作内导,对于动作的联系和调节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动作协调和完善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是指形成巩固的动作联系系统,各个动作相互协调,能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地进行连锁反应的行为方式。这一阶段被称之为动作协调和完善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动觉控制的训练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动作的熟练阶段,头脑中建立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只要有一个启动的信息,就能自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表现为完善化的复杂动作系统。
2.【参考解析】
学生之所以选择低头运球的原始综合分析是两方面的一个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抬头运球的重要性;另一个是运球动作不够熟练,为此提出两种教学手段。①讲授法:向队员不断讲授抬头运球的重要性,并且强迫或半强迫队员抬头运球,提高他们抬头运球的意识。②练习法:因为运球动作不熟练导致一直低头运球,寻找球的方向,应该多采用练习法。左右手各运一只球;直线冲刺或者曲线冲刺;在运球者的远端像运球者伸出手指,让高速向自己冲过来的运球者准确的报出自己伸出的手指;从而提高运球技术水平。
40.案例二
1.【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设置时合理的,认知和机能目标的设置时不合理的。这是一篇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他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三个学习领域来安排教学目标的,体现了全面性。从教学目标的总体设计来看,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情感目标的设置恰到好处,能够激发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但是知识和机能的目标是不合理的,因为授课内容是第一次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停地滚球技术,教学目标的设置难度较大,对于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大大增加,第一次授课的目标应是让学生基本掌握了解这次课的相关技术,而不是第一次课设置的目标就是掌握脚内侧踢地滚球,停地滚球技术的概念和技术。所以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能目标应改为: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2.【参考解析】
①教法问题
该案例设置的教法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空洞。在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需要在教师巡回的过程前加上让学生练习的这一教学环节,只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错误。
②学法问题
第一次授课,学生观察过老师对于脚内侧停地滚球技术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能立刻去体现,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脚内侧停地滚球技术。在学法中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在踢地滚球之前最好是让学生踢固定球,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所学技术
③时间安排
在时间安排上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总共时间一共为10 分钟,相对于第一次授课内容的时间较少,学生这么短的时间内还不能够掌握这一门技术的相关知识,教学比赛的时间设置较长,时间分配不均,应把时间花费在着重解决脚对球接触力量、方向、掌握上,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一道题,共2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