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阅读《雨巷》一诗,评析作者通过“丁香”这一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4.阅读下面这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可怜白发生”一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品析这首词在艺术方面的特色。(6分)
15.阅读下面《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文字,结合对李广将军的塑造,分析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案例及相关说明,请结合该案例中汪老师的教学活动,针对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问题谈谈你的见解。
【案例】[教学过程]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示例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三)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
【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下略)
№2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下略)
№3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下略)
№4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下略)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到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四)评点后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17.阅读下面一则案例(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毛老师的自述),针对案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这位毛老师的思考,谈谈你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比如教师评语等)的问题谈谈你的见解。
记得我读初中时,作文结尾总爱揭示一番“意义”,记一次劳动,要讲到对思想改造的意义,记一次春游,也要加一句“啊,我爱祖国的美丽和伟大”。我的语文老师吴老师有次在作文评语中写了一首诗:“不必刻意寻‘意义’,写出‘意思’乃本事。若要文章有意思,平常事中觅意趣。”这首关于“意义”和“意思”的小诗,一下子点醒了我,且使我受用终生。老师讲的已经不仅是作文,也是一种人生哲理啊。“意义”和“意思”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异。一个能把世俗生活过得有意思、写得有意思的人,一定是懂得生活真谛、有着审美趣味的人。
六、技能应用题(本大题14分)
18.《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如果让你给八年级的学生执教这篇课文(用时一课时),你会怎么做呢?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针对下面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疑问:“月色入户”,月光究竟是从屋门照进来的呢,还是从窗户照进来的呢?--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准备怎样给他们作解答呢?(4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下面划横线的“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历来为后人激赏,请你针对这句话设计一个课堂活动环节(比如朗读、讨论、提问等),并说明设计意图。(5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一则板书,并说明设计意图。(5分)
附:《记承天寺夜游》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