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声响,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⑦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的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⑧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在月下的身影确实高大,躺在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⑨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⑩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呢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⑾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⑿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的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8.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2分)
(1)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一片的落叶,落到了大地。
(2)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9.从全文写月的内容来看,第四段划线文字采用了哪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引用《千古月华》的诗句?请根据上下文解说理由。(2分)
11.联系全文,简述作者以“冬夜月暖”为题的用意。(4分)
12.作者在煞尾之句“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中渗透了哪些人生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
中国古代文学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著名命题。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为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先生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的性质,使我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注重写实而注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为手段虚化了即日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经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如王国维所说“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得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于宋朝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资料不是禅宗语录和理学讲义,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一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却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境界,正是在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我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的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和狂喜的作品。多数古代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诗教”的精神,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判现实。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中国古代诗歌中绝不缺少深挚的感情,但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那种“酒神”式的迷狂程度。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形式的简约使中国文学史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式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性的一项是(3分)
A.《汉宫秋》第五折在创造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离别的戏剧情境后,以大量的抒情歌唱抒写汉元帝的离别之痛,最后以寥寥数语写昭君投江。
B.《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是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别,由离别的情境发生出大量的抒情歌唱,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感动人。
C.《孔雀东南飞》和《羽林郎》对刘兰芝和胡姬的服饰外貌都作了大段的铺排夸张的描绘。
D.《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哀际遇,则又追踪镊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注重写意,只有在写物手法上注重写实。
B.中国古代文学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境界是空灵的。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的赞词,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
D.“中庸”精神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史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以为隽永的艺术特征。
15.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其末流甚者,叫嗓怒张,殊乖(违背)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厄运)也,可谓不幸也。”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
16.教材教法。(15分)
下面是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教学设计,请对该设计的优劣作评点,并说明理由。
1.导入:浦宁关于契诃夫的一段记录。
2.整体阅读,形象感知:
以网络帖子的形式阅读整理:从姓名、时代、人生经历、精神面貌、最大爱好、经典名言、最看不惯的事、最不幸的事、最一想不到的事、留下的遗产、临终最想给大家说的话。
3.问题探究: ①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点?②“我们”是谁?“我们”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③华连卡姐弟形象身上也有象征意义吗?
4.课堂总结:
“当我们遭遇这几个重要的小说阅读概念的时候,一种经典的现代小说阅读理论图式也就产生了。当我们不仅仅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等传统知识来感知小说,叙述方式的夸张及荒谬,叙述人称中隐藏的反讽力量,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更深地抵达了小说内在的意义和作家的内心。……”
呈现《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相关段落以及剧本、书信、札记中的片段。
五
17.写作(3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风可以吹走
一张
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蝴蝶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附件下载:2013年12月杭州教师招聘中学语文考试真题.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