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该能够向其他同学科学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要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述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说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和活动的组织,应注意以下几点:
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物理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2、经受科学方法训练
3、培养物理学科能力
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知识:物理知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总结,主要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知识”与“能力”是具有辩证关系的两个概念。
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从而区别它们特征的一种能力。
(2)实验能力:创造观察条件,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对中学阶段的实验能力主要有:
①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的能力。
②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读数的能力。
③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如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①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②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③建立必要的考查制度。
B.思维能力的培养
(1)思维与思维能力
①思维分类一般分为三类: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
(i) 形象思维:以具体事物的表象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ii) 逻辑思维:以概念或判断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iii) 灵感思维:以表象和概念组成的思维组块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②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抽象的和形象的及灵感的活动而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2)思维方法
①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分清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集中全力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规律的思维方法。
②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把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合成总体来考虑,从而使认识深入到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暂时撇开问题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因素,加以考虑研究。
概括:把一类物理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轮廓清晰、主题突出易于研究的新形象或形成新概念称为概括。
④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一个判断或一些判断推出另一个(些)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判断推出一般性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可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性的判断推出个别性判断的思维形式。
类比推理:是由一个个别性判断推出另一个个别性判断的推理。
(3)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取得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而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根据大量物理现象或实验事实,经过分析想象建立理想化模型或进行理想化实验的能力。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和内容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
理想化实验:根据大量实验事实,在现实实验的基础上,在极端条件下应用逻辑推理,由想象思维,臆造出的一个假想的物理过程。
③使学生了解假说向理论发展的过程,对培养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C.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抓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概念、过程和规律的能力。
①必须注意经常把概念规律的物理公式与文字语言表述相结合。
(i)要求学生对有关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进行相互翻译。
(ii)清楚有关物理量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iii)明确数学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
②理解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用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对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计算的能力。
①明确数学作为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受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
②弄清物理现象,突出物理过程分析,搞清过程与过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物理公式的能力。
D.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
自学能力培养:
①选择典型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②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
③对学生提出预习和课外制作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④通过大众传媒、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搜集、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各类知识。
(2)创造能力及其培养
①创造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想出新方法、新理论、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②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i)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
(ii) 创造性思维包括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朝多个方向进行推测、想象、假设、试探的思维过程。
其他方法有:立体思考、多向思考、侧向思考、逆向思考。
收敛思维:是综合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解决物理问题,或者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形式。
方法:定向思维、聚合思维
③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i)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实验。
(ii)物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性。
(iii)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iv)开辟“第二渠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爱国主义教育
3、 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教育
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