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
B.法国东方学家德经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竟成为一种流行观点。
C.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从年代上和空间上编织匈奴西迁的历史,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
D.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
2.从上下文看,能正确说明匈奴帝国的起源的一项是( )
A.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
B.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
C.把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
D.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由此可知,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就再也没有在中国史籍中出现。
B.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只留下了许多反映其相貌的雕塑和绘画。
C.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从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证明,马的驯化和骑乘技术是在蒙古草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最大。
D.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鍑等青铜器,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因此,相对于传统文献的不足,后起的考古学有了用武之地。
四、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库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
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 ,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辟:推荐
B.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重:多层
C.不如姑俟削平诸国俟:等待
D.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鞫:审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①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②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①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
D.①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比较下面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吏因之窃货大木
③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④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A.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也不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朕”对赵普“每优礼之”和赵普“能断大事”的一组是( )
A.①太祖尝与语,奇之
②太宗至,设重茵地坐堂中
B.①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
②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
C.①普亟出,帝立风雪中
②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D.①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②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将安逃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沉厚寡言,能断大事,很得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尊重和器重;太祖和太宗曾雪夜看望赵普,宋太祖还称赵普的妻子为“嫂”。
B.赵普在作军事判官的时候,宋太祖同他谈了一次话,觉得他很不一般;后来盗贼一案的许多无辜者能保全性命,都得益于赵普。
C.赵普虽然勤于政务,能断大事,但独断专行,很遭大臣们嫉恨,所以差一点因木材事件而被罢官。
D.宋太祖同意了赵普多次以“老衰久病”为由的告老还乡请求,并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赵普去世以后,宋太祖很惋惜,流着泪赞赏了赵普一番。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3分,共30分)
1.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课程总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
3.“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是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 )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 )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
9.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
10.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大厦 妥帖 原谅 瑞雪 诞生
2.xī xún shuò yì
3.神机秒算( 妙 ) 走头无路( 投 ) 杨长避短( 扬 ) 阴谋鬼计( 诡 )
昂手阔步( 首 ) 穿流不息( 川 ) 咳不容缓( 刻 ) 惊涛核浪( 骇 )
4.A 【解析】略。
5.C 【解析】略。
6.①不但……还……②陆续③继续
7.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
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
8.①√②√③×④√
9.①同志送来绿茶。
②略。
③枯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10.3、4、5、1、6、2
11.B 【解析】A项,窜端匿迹;C项,倒持泰阿;D项,班门弄斧。
12.D 【解析】略。
13.D 【解析】诗歌反映的是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14.D 【解析】A项,蜂拥而至;B项,绿草如茵;C项,事必躬亲、人才辈出。
15.B 【解析】略。
二、根据积累填空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仲尼
2.唯有杜康
3.问渠哪得清如许
4.崔灏 范仲淹 巴尔扎克
5.众人皆醉我独醒 心有灵犀一点通
6.流水不腐
7.光明正大 聚精会神
8.略。
9.颜真卿 柳公权
10.戌 亥 乙 酉
11.《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题
1.C 【解析】“不属于‘这个说法’”,就是对“这个说法”否定,与文意相悖。答案应选C。
2.D 【解析】A“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扩大了外延;B与题干要求不符;C缺乏“证据”,不能正确说明“起源”。
3.D 【解析】A最后一句缺少关键的修饰语“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缺少“似乎”,与“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不符,绝对化。B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突厥人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并非匈奴人,但“其”在句中指代“匈奴人”,造成“张冠李戴”。C“马的驯化和骑乘技术是在蒙古草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最大”属无中生有,原文无据。
四、文言文阅读
1.A 【解析】辟:征召。
2.D 【解析】①为“用”、“把”;②为“而”。
3.D 【解析】①为连词;②为介词。
4.B 【解析】略。
5.D 【解析】赵普去世后,宋太宗很惋惜。
五、是非题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