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
1.读拼音,写词语。
dà( )shà( )
tuǒ( )tiē( )
yuán( )liàng( )
ruì( )xuě( )
dàn( )shēng( )
2.拼一拼,读一读,用横线给带点的汉字选择正确读音。
熄(xī xū)灭咨询(xín xún )
闪烁(shuò suò )毅(yù yì)然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神机秒算( )走头无路( )杨长避短( )阴谋鬼计( )
昂手阔步( )穿流不息( )咳不容缓( )惊涛核浪( )
4.“盛”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盛”字在字典中解释有:①兴旺;②强烈;③浓厚;④热烈的,大规模的。在“盛况”这个词中,它应取第( )种意思。在“盛气凌人”这个词中“盛”应取第( )个意思。
A.皿 6 ④ ②
B.成 5 ① ④
C.皿 6 ③ ②
D.成 5 ② ④
5.“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守信用。”与这句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
A.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守信用吗?
B.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
C.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
D.答应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
6.选词填空。
不但……还……不是……而是……无论……都……如果……就……
①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远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 )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
陆续继续持续延续
②我们( )跳上一只小船,船向河中心移去。
③这节课,我们( )学习《鸟的天堂》。
7.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父母接到信后,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停顿、阅读,结果一个笑,一个哭。
读了笑的,是这样停顿、阅读:
读了哭的,是这样停顿、阅读:
8.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①《墨梅》、《竹石》、《石灰吟》看起来是写物的,实际上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
②“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歇后语。( )
③“这怎么忍受得了呢?”和“这不能忍受。”意思不相同。( )
④“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这句话的节奏是正确的。( )
9.按要求写句子。
①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缩句)
②凡卡写信。(扩句,至少两处)
③枯黄的树叶飘落下来。(比喻句)
10.按顺序排列句子,在( )里写上序号。
(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 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11.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串端匿迹大相径庭
B.欲盖弥彰精神焕发
C.道持泰阿词不达意
D.搬门弄斧运筹帷幄
12.全部属于动补型合成词的一组词是( )
A.眼红火红
B.狐疑笔直
C.胆怯眼热
D.吃好擦干
13.王维的《陇西行》属于( )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4.下列各组成语,完全正确的是( )
A.无理谩骂优柔寡断蜂涌而至坦陈己见
B.绿草如荫源远流长出奇制胜各行其是
C.改弦更章事必恭亲人才倍出无事生非
D.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
15.主语和谓语划分正确的是( )
A.这个人我‖不认识
B.九寨沟风景‖非常美
C.在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叫作“晕”的光圈
D.他不参加,‖说明他有意见
二、根据积累填空(每空1分,共21分)
1.孟子名言,_________。孔子名丘,字 _________。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
3.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黄鹤楼》——( ):《岳阳楼记》——( ):《高老头》——( )。
5.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
6._________,户枢不蠹。
7.填歇后语后面部分:八月十五的月亮——( ):王母娘娘请客——( )。
8.请你从《论语》或《学记》中写出一句有关教学的名言:_________
9.中国书法所谓的“颜筋柳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法特色。
10.请把十二地支补充完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用干支纪年2005年应该是_________年 。
11.所谓“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每题3分,共9分)
①现今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猜测和误解,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匈奴的西迁。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似乎就再也没有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在中国史籍中出现,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但是,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他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竟成为一种流行观点。然而,从北匈奴破灭到匈人出现在拜占庭的东方诸省,其间有二百多年年代学上的断裂。为弥补这种断裂,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为匈奴西迁编织了年代上的和空间上的迁徙历史。当然,这些编织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早就被现代学者所否定,除非出现进一步的证据。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的尝试不属于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在当今的欧亚学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有趣的是,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津津乐道。这个现象本身,足以说明匈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非历史的内容。
②但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记录匈奴历史的文献资料全都是由对匈奴持敌对态度的汉朝官员用汉文写下来的。汉文史料提供了描摹匈奴历史轮廓唯一的依据,而教科书中有关匈奴的叙述都来自这些依据。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匈奴不像突厥那样与中国文明圈以外的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发生深刻碰撞,也没有像突厥那样,由突厥人自己、也由周边的定居文明国家(如唐朝和波斯)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就欧亚大陆的历史来说,匈奴帝国是在以连绵草原为主要地理特征的中央欧亚出现的第一个骑马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型帝国,其幅员之辽阔,足以与同时代任何一个定居王朝相比。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匈奴人是何时成为游牧民的,更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以及向谁学到了建立庞大国家组织所需要的政治技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相信,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草原政治体高级形态的匈奴帝国的出现,绝不是像它在史料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突如其来。
③在匈奴帝国崛起以前,中西史料中都记录了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但把他们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对此传统文献也显得无能为力,后起的考古学相对有了用武之地。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
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特别是在东起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西至里海和高加索的内亚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鍑等青铜器。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2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