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课题类化
3.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有( )。
A.活动过多
B.过度焦虑
C.注意力不集中
D.冲动行为
E.袭击别人
4.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包括( )。
A.知觉
B.模仿
C.操作
D.准确
E.连贯与习惯化
5.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 )。
A.距离的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性
E.外形特征
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等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E.关注他人
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 )阶段。
A.自我中心
B.权威
C.可逆性
D.公正
E.守法
8.20世纪80年代( )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A.华莱士
B.皮亚杰
C.列昂节夫
D.维果茨基
E.罗杰斯
9.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主要涉及( )方面。
A.敬业精神
B.专业知识
c.专业技能
D.教学风格
E.职业要求
10.童年期的心理特征有( )。
A.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B.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C.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E.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3.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______学习与__________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______学习与__________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_学习。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5.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操作技能与__________操作技能。
6.__________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7.不同的研究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目前较公认的是以__________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__________或__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9.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__________。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__________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0.价值体系个性化的两个水平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
2.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 )
3.负强化就是惩罚。 ( )
4.迁移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 ( )
5.实物直观一般比模象直观教学效果好。 ( )
6.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是相同的。 ( )
7.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
8.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性。 ( )
9.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 ( )
10.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提供直接指导。 (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程序教学
2.课堂管理
3.原型内化
4.学习过程
5.关键期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有哪些影响?
2.如何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怎样理解态度的定义?
4.为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
七、论述题(共10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八、案例分析题(共10分)
某中学,新生开学时都没有编快慢班,但经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第二学期编了快慢班。
你对该中学的做法有何看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其学习的根本特点是间接性。
2.C【解析】表象在小学生概念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A【解析】原型定向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
4.C【解析】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则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
5.A【解析】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6.D【解析】陆钦斯为了探索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设计了“量杯”实验。
7.A【解析】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某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8.B【解析】题干是对替代强化的解释。
9.D【解析】布鲁纳将学习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中评价是最高水平的第三个层次。
10.B【解析】题于是对社会性认知的名词解释。 :
11.D【解析】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12.D【解析】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两个阶段。
13.C【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1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规律中的遗忘规律。
15.B【解析】无论是任务还是行为规范,要贯彻执行必须要先进行充分的理解,否则有可能发生贯彻 上的偏差。 :
16.B【解析】题干是对课堂常规的解释。
17.C【解析】题于是对区分度的名词解释。
18.D【解析】利用表格仍然是为了理清关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服务的,因此,也是一种组织策略。
19.C【解析】一个成熟的教师能自觉地关注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20.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职业道德信念。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BD不是问题解决的基本成分。
2.ABDE【解析】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是审题、联想、课题类化、解题验证。
3.ACDE【解析】过度焦虑不是多动症的表现。
4.ABCDE【解析】布卢姆认为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与习惯化等方面。
5.ABCDE【解析】这五个方面都是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主要因素。
6.ABC【解析】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7.ACE【解析】这三点是构成一个问题必不可少的成分。
8.BD【解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与美国学者的研究正好形成互补,这样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完善,内容越丰富。
9.ABCD【解析】教师心理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10.ABCE【解析】D项是少年期的特征。
三、填空题
1.练习律,准备律;2.童年期(学龄初期); 3.接受,发现,机械,意义,有意义接受;4.促进,阻碍;
5.细微型,粗放型;6.随意识记;7.发散思维;8.替代强化,替代惩罚; 9.失调状态,社会病理;心理;10.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四、判断题
1.× 【解析】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都对学与教的活动有影响,所以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群体差;异,也研究个体差异。
2.× 【解析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调节能力。
3.× 【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因此,两者并不相同。
4.×【解析】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5.× 【解析】实践证明,模象直观的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6.× 【解析】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7.√【解析】多种感官参与能从多个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8.√ 【解析】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9.√ 【解析】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
10.× 【解析】逻辑性问题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推理去获得,因此,对此类问题应给予间接指导。
五、名词解释
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2.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4.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5.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六、简答题
1.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2.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最后j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行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七、论述题
【答案要点】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予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八、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分快慢班的做法违背教育公平原则,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快班,侵犯了部分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慢班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遭到不平等对待而自暴自弃,快班的部分学生照样会因为找不到原有的优势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人的素质是复杂丽多元的,仅仅凭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据此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根本不符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真正精神,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也不会因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分快慢班的做法,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