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必须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
论述在沟通方式上教师应注意什么。
36.论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 6分)
37.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所有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恐慌。
请分析学校教育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纰漏。
38. 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
“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好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
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
请分析老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段和动作的熟练阶段。在操作模仿阶段,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
2. A[解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3. B[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
4. B[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发掘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
5. B[解析]略。
6.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定义。
7. A[解析]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十反思一成长。
8. C[解析]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9. B[解析]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0.B[解析]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基本前提;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也会影响教育机智。但教师的威信不属于教育机智的影响因素。故选B。
11.C [解析]在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中,补偿性因素包括获得别人肯定、同情、勉励、援助等,人缘好获得别人的肯定,对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
12.A[解析]群众性活动是课外活动最普遍的一种活动形式,可以吸收大批学生参加,具有普及性和推广性,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是几个班级和团支部联合组织的。参观、游览属于群众性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3. AB[解析]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其中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4. 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15. ABCD [解析]略。
16. ABCD[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状况和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由此可知ABCD都正确。
17. ABCD [解析]略。
三、判断题
18.× [解析]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9.× [解析]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0.× [解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21.× [解析]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故题干表述错误。
22.× [解析]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23.× [解析]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四、名词解释
24.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5.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2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7.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的共同体。
28.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五、简答题
29.[答案要点]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30.[答案要点]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调功能。人际交往有利于提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2)心理保健功能。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交往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3)心理发展动力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为个体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刺激,从而保证了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1.[答案要点]
(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作答)
(1)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2)情感陶冶法: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3)理想激励法:以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从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4)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奖励、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32.[答案要点]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例如: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感觉对温度的适应。
33.[答案要点]
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评价要求有:
(1)要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并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2)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综合评价相结合。
(3)实施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
(4)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4.[答案要点]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病菌、病毒感染;③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②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一避式冲突”;②特殊的人格特征。
六、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沟通方式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会了解。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
(2)面对现实。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某些过激行为是正常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3)爱心感化。与学生沟通的内容方面,爱心比讲道理更为重要。师爱百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以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迈进。
(4)平等对待。教师应热爱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端正与否而区别对待,而是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倾听。倾听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在倾诉后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就会得到支持和鼓励。
(6)态度和蔼。教师的态度投射在学生心灵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善的态度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36.[答案要点]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的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的作用;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七、案例分析题
37.[答案要点]
校园暴力属于学生一种极端的违法行为。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除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也是主要原因。其中,学校教育的失误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学校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忽略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德育的任务交给社会,或把德育作为软任务,大大打了折扣或者完全放弃了应尽的义务。
(2)个别教师素质差。教师缺乏教育技巧和沟通技巧,或其本身品行不良,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学校缺乏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障碍;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结果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38.[答案要点]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试图自己解决这问题,然后,她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同样可以取得不菲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子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例子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