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________,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睛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地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地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随笔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___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30分)
生活中有许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填空题
1.组织 引导
2.实用功能 实践性
3.理论联系实际
二、判断题
1.对[解析]略
2.对[解析]略
3.错[解析]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4.错[解析]不包括认知。
5.对[解析]略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积累运用
1.A[解析]B项“分(fēn)外高兴”应改为“分(fèn)外高兴”,C项“呼天抢(qiǎng)地”应改为“呼天抢(qiāng)地”,D项“作者附识(shí)”应改为“作者附识(zhì)”。
2.D[解析]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
不涉及正经道理。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与句意不符。
3.C[解析]A项的“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B项的“招聘启示”应为“招聘启事”;D项的“黔驴计穷”应为“黔驴技穷”。
4.D[解析]A项是陈述句,所以句末应该用句号;B项冒号表示列举的时候应该是完
全列举,后面也就不能跟“等等”,所以“如”后冒号应该删去;C项括号应在引号外,括号内容只是注释引用语的出处而非引用语,所以不能在引号内。
5.D[解析]A项“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删掉“与素养”;B项“王夫人”“宝玉”主客颠倒,改成“宝玉对王夫人都弥足珍贵”;C项句式杂糅,应为“接待……省市领导,省市领导来到县里……”。
6.A[解析]A项中,“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二、科技文阅读
1.列数字 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或“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2.动力能源 飞行速度
3.“也许”表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意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情况,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文言文阅读
1.A[解析]A项中的“禀”是禀性的意思。
2.A[解析]B项“父抱笃疾弥年”是在说父亲的情况,并不是郭原平的行为;C项“岂可减溉田之水”不能表明郭原平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项“原平乃拜而受之”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他仗义助人。故选A项。
3.C [解析]C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下渎水”的“渎”可以“瓜渎”判断出不是农田是小沟渠。
4.(1)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施善行,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把这作为祠堂。每到节日祭祀,就在这里待上数日,心中充满哀思,不喝水不吃饭。为父亲的服丧期满除掉丧服后,不再吃鱼和肉。在母亲面前,有吃的表示,在自己的屋里,未曾胡乱吃。从这到死去,三十多年。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辞去建安丞的官职回家,把一斤绵送给郭原平,郭原平不接受,送回来又送过去的情形前后有数十次,许瑶之就亲自前往(郭原平的家)说:“今年太寒冷,但是建安的绵好,拿这奉送给您家辈分高的人和辈分低的人罢了。”郭原平才拜谢接受了。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能再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怎么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
1.古诗词赏析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3.古诗文默写
(1)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 (2)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五、现代文阅读
1.(1)(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
(2)总括并领起全文
2.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
3.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4.(1)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是素朴、单纯。
(2)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六、写作
例文: 我与故事
小时候,故事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存在,我们习惯于在母亲温柔的讲述声中睡去,在黑甜的梦乡中寻找它的身影;青年时,故事是一场无望的追寻,是一场不凡的经历,是与众不同的传奇,我们追寻它的存在又怀疑它存在;老年时,故事是对过去的怀念,是对曾经的缅怀,我们为它流泪也为它欢笑。 从来没有的事
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它用一种近乎虚幻的美好、一种近乎完美的幸福构造了一个又一
个人类的美好希冀。
我们曾经在女娲补天的波澜壮阔里瞥见那人身蛇尾的女子奋力地举起补天石,用一种母
性的光辉照亮了苍茫的大地;我们曾经在精卫填海的执著不悔里望见一只美丽的鸟儿锲而不
舍地把石子投入无垠的大海,用执著与坚守传唱一首传奇的歌谣……我们在故事里沉醉,我们在故事里感受。我们沉醉在故事中那些神秘莫测的美丽里,我们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诡谲与奇妙。
故事里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诠释、一种描述。我们的祖辈把它们口口相传,尽管经历了千百年,但是它们至今仍然在传递中。传递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从来没有的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的启示。当我们还是一个蒙昧的孩子时,故事是启迪我们的一首古老的歌曲,它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故事中,完成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接力。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传递着千百年来不灭的民族精神。 已故的事
故事是已故的事。它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某一个人的记忆里,留下的或许是幸福的微笑,也可能是痛悔的泪水。
时光是调皮的孩子,也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当它匆匆向前时,构造出了一个个或美好或痛苦的故事;当它缓缓前行时,又让人们一次一次地回顾那些已故的事。
它可能是你经历过的、属于你的故事。就像一次意义重大的考试,就像一次令人难忘的失败,就像一场美好的聚会。这一个个故事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如同一棵开花的树,充实而饱满。
它可能是别人的风景,属于别人的故事。是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毛主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浏览着这些我们无法参与的别样景色,或叹或泪,或喜或悲。 已故的事,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时间如白驹过隙”,让我们学会珍惜,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我们学会预防,让我们学会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