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概念:
理解: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态度: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起点行为: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隐蔽课程:指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类化:
审题: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知识掌握:就是知识的占有。意味着知识已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能用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定向。
定势: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练习中期的一定阶段,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
功能固着:
2、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
种类:①对言语的理解;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的理解;④创造性理解
3、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4、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④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5、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①认识和定向阶段;②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③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6、简述加里培宁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③由省的额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7、简述练习的规律。
①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②高原现象;③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8、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②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③有效的利用观察和表象;④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9、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①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②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③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10、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11、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已有的知识经验;②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③言语的指导;④能力的个别差异。
13、试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14、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6、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
1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
18、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19、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20、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21、简述教师帮助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
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1、解释下列概念: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
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表现,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
疲劳:疲劳使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
焦虑:焦虑是指以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估或衡量。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25——49为中度或可训练性智能不足,0——24为严重或监护性智能不足。
2、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分类:
①从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划分,可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②从学习动机的内容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③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可分为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3、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动机好,学习效果也较好,动机差,学习效果也较差。反过来学习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可以加强与巩固或是改造与削弱原有的学习动机。
4、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二)引起心理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励激发学习动机
(七)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八)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5、简述学习竞争和奖惩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竞争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但也可能具有消极的作用。适当的奖惩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不适当的奖惩也可能带来负作用。
6、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7、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
①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②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③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8、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
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运用需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9、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培养是注意:
①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②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制定出周密的计划
③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④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⑤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⑥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10、怎样预防学生疲劳?
①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②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11、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适当的焦虑对学习时有好处的,过度的焦虑则必须控制。
12、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①积极指导而不消极防范
②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③师生共同制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则
④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合作态度
⑤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
⑥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
13、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
14、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
15、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
16、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17、简述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18、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
19、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第九章 学习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1、解释下列概念:
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者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智能不足儿童: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缺陷性的适应性行为与发展期间所显示的现象,具备这三个要素的儿童可视为智能不足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失常现象可能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学习苦难并不包括下列因素构成的学习问题:视觉、听觉、动觉残障,智能不足,情绪困扰,或环境失利等。
情绪困扰儿童: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这种相当长期的不适当情绪反应足以影响个人正常情绪控制能力。
认知风格: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具有三个特征:①它们是学生的理智特征;②它们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③学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2、 试分析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小学阶段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学以上差异显著,一般发现,女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势却继续增加。
3、 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和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加速制制教学策略:原班充实,水平充实和垂直充实
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集中办班,固定特殊班级和弹性特殊班级
4、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
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 ②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 ③保护者(智商在25以下)
5、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原则。
①可教性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目标:社交、职业、独立、习惯、基本课程和基本能力、娱乐能力、家庭角色、社会成员。
②可教性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原则:不再遭受失败、小幅度跟进、适当重复、体验成功、个别化教学。
6、试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
特征:不能就席端坐、端坐不动、显示其它症候。
教学措施:行为修正、探索新方法。
7、试述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措施。
特征: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定,有时还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或以攻击作为“防卫性”手段。
措施:特设教室、生活空间会谈法。
8、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原则和策略。
原则:正常地对待方式、正确的态度、积极的评价、主动的操作。
策略:能力分班或分组、跳级、留级、复式教学、程序教学。
9、简述学生认知性格的主要差异。
①它们是学生的理智特征;②它们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③学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