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如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时,教师让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引出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其排忧解难,并从教师的角度给这位学生回一封信。既帮助了别人又教育了自己。此信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尊敬的陈老师:
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是否感觉一些意外?是否急于找信末的署名?六年前我从您的班上毕业,并以启东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南京大学法学院。给学校和老师、父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汇中的老师永远是我心中不能忘怀的恩人。
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一直非常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每年都获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当本科毕业时,在参加工作与保送研究生的选择上,我毅然选择了后者。说实话,当时参加工作的话,我至少可以分配到中级人民法院。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多学一点知识,多长一点才干。时间飞逝,如今我的研究生学习行将结束,满心欢喜、充满自信的我却四处碰壁。尽管我已通过了全国的司法考试,但在人才济济的鼓楼区要当一名律师是多么的困难。尽管我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有一部分单位由于我是女生而以各种借口拒绝录用。我到我的本科同学工作的中级人民法院找工作,那儿也早已人满为患,更不用说省高院了。我又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优秀,但面试还是一个未知数。有一个企业特别器重我,但我怕企业的工作太不稳定。父母让我回老家,在地方上找工作相对容易些,但我又习惯于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陈老师,也许你会怪我太蜕废了,但有时我真的会问自己: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作为我尊敬的老师,我真希望得到您的指点与帮助。
你永远的学生:施某某
3、 案例教学策略:
事实胜于雄辨,教学中最有力的应是一个个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书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表述精炼、质量较高。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明,更具有亲切感与真实感。例如让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谈谈父母是如何创业的,由此培养自己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心理。
(三)着眼于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般采取 “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 的分组方法,既体现适应性又体现公平性。在学生自主分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待方面作适当调整,分组应具有稳定性,但也要有可变性。打算分六组,每组九人。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并采用成长档案袋的评价方式。
四、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部分: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生产的微观主体)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目 劳动和就业:
一、 由两段引言提出思考题: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用转引提问法,让学生回答)
二、 用指导 —— 发现法,启发学生劳动作为权利与义务,与其它的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区别?劳动与劳动者是不是仅是一字之别?
三、 劳动的重要性 —— 劳动光荣,劳动应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四、 劳动者的劳动得到发挥必须通过就业 完成。劳动光荣,就业重大。(学生自主学习)
五、 用两种教学策略完成我国的就业现状及树立正确择业部分的教学:
1、 案例法:由李师傅下岗再就业例子,完成两个思考题。
2、 情境教学法:以一封学生来信来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学生间或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同的择业观,谈谈各自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替教师写一封回信。
六、 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原因。
七、 组织讨论:“中国高级技工奇缺”给我们的思考,注重学生“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观培养。
八、 介绍你知道的第三百六十六行,如 SOHO 、速录师、背景音乐制作人
第二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一、 劳动光荣过渡到劳动应受到保护。
由小张的劳动状态一例,引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二、 课后作业:
1 、了解父辈、祖辈的创业史,并写出感想。
2 、查询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举一至二个保护或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例。
3 、当你签署一份劳动合同书时,你将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活动教学部分:
(1)准备阶段 :在分组的基础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分配活动任务。(如收集有关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2分;收集王进喜等创社会主义大业和岗位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具体事例2分;组织、主持就业应当具备的素质活动的4分;设计择业应聘模拟活动方式并演示模拟活动的8分。各小组总结收获体会的3分。等)调动学生敢于承担难题的积极性。
(2)实施阶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诱导”(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讨论的效度。二是“疏导”,当学生出现知识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三是“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进行。四是“指导”,缺乏讨论的能力和方法时,教师要细心指点,当学生讲座或辩论跑题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提醒,必要的校正。
(3)总结阶段 :教师在课堂讲座结束时,要进行总结和评判,但切忌以“权威自居”,更不能用评判压制学生的有价值的创新观点、看法。要允许学生在此时不只停留于正确结论,而应向外扩展、延伸,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调动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成果应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由各组组长保存,或由教师统一保存。
五 教学特色:
(一) 平等性: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再加上媒体的发达,学生与教师在接受知识程度上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比教师更具有优势。因此不能以权威自居,教学相长。如在掌握网络知识与技能上,学生远远强于一般教师。教师也不能依靠所谓的教参,讲授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对学生的观点作总结与完善。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
(二) 适当的模糊性: 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的标准在于是否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讲全,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没有穷尽一切的绝对真理,因此对于那些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知识观念,教师不能与不可能把它绝对化,而应与学生一起关注它的动态变化,也可以把其作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
(三)自主建构性: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而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上课前绝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一味强调教师的注入式教学,如对于本目的教学内容,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就必须先唤醒其旧知,然后再引导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新知。对于新知的理解也许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新知再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使新旧知识间完成双向的建构过程。
(四)综合性 (师生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综合性、)根据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了线性的、单一的智力观,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多元的,其中包括语言智能、数学 —— 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 —— 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由此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在分组及活动形式时都应突出这一点
(五)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间接性 (善于接纳学生的感受;赞赏和鼓励学生的合适行为;接纳或利用学生的观点;提高提问的技巧(转引、转问、探究、反问、提示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语言行为的主动性。提高师生的互动性。
六、教学理念:
(一)突出学为思想,在过程中统筹知识、能力和觉悟的发展(提高思政课的信度)
所谓学为思想,就是思想政治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把重点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上,用这一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去进行学习,指导生活和实践,并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形成科学信仰,学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来。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教育即生活)
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方法,(1)必须熟悉实际,吃透教材。特别是熟悉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2)必须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结点,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3)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最唤起学生表象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懂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基本观点。(如举学生最为熟悉及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自己的专业职业的选择等事件,但又要区别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理论性。)
(三)加强情理互动,谋求逻辑与情感有机结合(情感教学)
该理念是一个最具思想政治课特色的教学原则和思想方法,它要求思想政治课依据其宝贵的教学经验 “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及其教学过程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互补规律、思想品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相互促进与转化规律、现代社会对公民完整人格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过程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本课程的学习必须蕴涵下列心理机制和方式:内化与领会;感受与体验;冲突与选择;协整与体悟。本目中培养师生、生生、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四)坚持启发引导与学生主体民主参与相结合(以生为本思想)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最重要的属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性。因此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动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对象,而且是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力量,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全面依靠学生。(1)要改革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独立、半独立地学习、探究真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2)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说,多做,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质疑释疑,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新课程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提示与建议的运用主体。是教学中的引导者。
(五)以动态生成观构建预设与生成、确定与灵动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封闭性。但同时新课程理念又认为,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外显的明确的社会科学知识,学生的生活和 “ 履历情境 ” 等个人的缄默知识也是其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 “ 自组织 ” ,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构建的过程。这又决定了它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善于抓住生成性资源,增加课堂附加值。另外在平行班教学中,也应着重反思,不能一成不变地 “ 放录音 ” 。
(六)树立整体观念,构建开放互动的教育网络系统。(教育的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蒸发了德育的社会性,使德育变成了一种基本上与社会关系无涉的智力或思维活动,这一缺陷导致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低下。思想政治课要加强与生活德育的互动与整合,主动积极地与家长、社区组织的交流与沟通,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使之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例如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家长也可帮助学生收集一些资料。学生也可以从家长处了解到父母创业的艰辛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又使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提高其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