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上出现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一般地说是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
A.10年
B.6年
C.9年
D.12年
3.《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4.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课程
5.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6.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
A.做好管理工作
B.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提高学生成绩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趋势
D.先降后升趋势
8.《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属于( )。
A.教育行政法规
B.教育法律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规章
9.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 )。
A.国家财政拨款
B.城乡教育费附加
C.社会集资款
D.教育专项资金
10.教师在对教具和实验进行演示操作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必须( )。
A.讲解操作的要领
B.讲解相关的书本知识
C.指导学生观察
D.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干的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 )三大阶段。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 )。
A.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B.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C.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
D.先进教育技术的学习
E.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3.备课的内容包括( )。
A.课堂练习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4.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
5.教育政策的特点具有( )。
A.政治性
B.可行性
C.原则性
D.权威性
E.战略性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__________,学生是__________。
2.一般来讲,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
3.陶冶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艺术熏陶等。
4.我国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是在__________年。
5.教学是学校的__________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1.课程
2.先进生
3.教育理念
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潜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2.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4.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15分)
黄老师教了八年的书,一天,刚上课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个诗人,小于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黄老师朗读了这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黄老师注意到小于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黄老师问小于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时间写。
黄老师听后不知道如何是好,请你帮助黄老师解决此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2.C
【解析】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9年,小学6年,初中3年。
3.C
【解析】《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4.B
【解析】略。
5.A
【解析】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6.D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很多,其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A
【解析】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上升趋势。
8.A
【解析】《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属于教育行政法规。
9.A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
10.C
【解析】教师在对教具和实验进行演示操作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解析】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
2.ABCD
【解析】ABCD四项均属于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3.BCD
【解析】备课内容包括钻研学科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4.BCD
【解析】略。
5.BD
【解析】教育政策的特点有可行性和权威性。
三、填空题
1.传授者、接受者
2.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3.人格感化、环境陶冶
4.1986
5.中心、基本途径
四、名词解释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先进生: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3.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潜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答案要点】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基本情况。这部分应言简意赅,统率全局,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对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和估价,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等。
第二,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这部分是整个计划的中心、主干,包括明确班级工作的各项内容,明确规定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完成这些内容。
第三,本学期的主要活动与安排。这部分是把计划中的工作和活动,按月、周加以落实,以便有序地完成工作计划。
3.【答案要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4.【答案要点】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实现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此案例中的黄老师没有征求学生的建议,就朗读了孩子的作品,这在黄老师看来是好事情,但是对于这位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所以有些事情需要跟学生商量,再做决定,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老师更要注意,以免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学生。
根据国家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是独特的成长中的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教育活动在课堂中、在学生集体中更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