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学生中心课程论又分为三个流派: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
20.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含义的理解与记忆,选项A和选项C都属于教学的意义,故答案选BDE。
21.C
【解析】考查对教学一般任务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2.BD
【解析】形式教育论形成于l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际意义则是无关紧要。
23.D
【解析】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道尔顿制。
24.ABDE
【解析】要注意与学校教育构成要素的区别。
25.D
【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训练。实际锻炼法被很多教育家所重视,我国的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故选D。
26.A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28.ACDE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选项B的表述是班集体的特征。
29.ABCDE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30.BCDE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要注意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区别。
二、填空题
1.孟子
2.“壬戌学制”
3.《教育社会学》
4.阶段性
5.遗传素质
6.教育目的
7.社会性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9.查尔斯•赫梅尔
l0.博比特
11.孔子
l2.彼得•麦克费尔
13.埃拉斯莫斯
l4.班级家长会
15.实验观察法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即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答:错误。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首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潜力的开发者、智慧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3.答:错误。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4.答:正确。
这是遵循了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对每个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的表现。
5.答:错误。
我们承认积极分子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积极分子的培养与使用也要讲究方法,班主任应把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四、简答题
1.答: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2分)(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是乞丐、盗贼。”(2分)
(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以宽。(1分)
2.答: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1分)其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1分)(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分)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分)
3.答: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主体。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具体来看:(1分)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1分)
(2)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1分)(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1分)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①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②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1分)
4.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1分)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1分)(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0.5分)(3)学生年龄特征。(0.5分)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1分)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分)
五、论述题
1.答: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现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以及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对上课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3分)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是:
目标明确,即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并接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2分)
内容正确,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注意概念和原理的正确、表达的规范条理,同时注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性。(2分)
方法得当,教师要力争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2分)
组织有效,整个教学能够按照课程计划的设计展开,课堂上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学生思考深入,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的进程及时处理偶发性事件。(2分)
体验积极,既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师生都处在积极的状态,双方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2分)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切实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教学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2分)
2.答: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分)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能够理解、体验和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只有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4分)
(2)德育的形成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分)
首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教师要协调家庭、社区和学校,组织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1分)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体育等实际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2分)
其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开展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巩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