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6.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17.我国对学生的义务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
B.《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8.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1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20.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在情绪三因素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
2.教师的劳动价值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_______。
4.小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
5._________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6.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7.教育与_________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_________,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9.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10.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教师的两个重要人格特征是:教师的_________以及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1.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2.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5.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6.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7.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8.教育观察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复杂而多样的关系中,对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学生的偶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9.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10.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2.简述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3.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4.技能的特征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2.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于是,有些学校就出现教师站在教室后面,完全由学生来组织、决定教学的现象。请根据所学习的教学规律分析该种现象。
六、案例分析(15分)
王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试分析上述案例,教师该如何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2.【答案】D。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就是“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答案】C。解析: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和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为人们所熟知。
4.【答案】B。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刚好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条件。
5.【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
6.【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7.【答案】B。解析:考查演示法的概念。
8.【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9.【答案】D。解析: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未来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10.【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都是出自该书。
11.【答案】A。解析:这句话是华生的名言,反映了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外铄论的观点。
12.【答案】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平等,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13.【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14.【答案】A。解析:教师和学生,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15.【答案】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