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
2.【答案】A。解析:陈洪绶,号老莲,在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卓有建树,重要版画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等。故选A。
3.【答案】C。解析: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逐渐成熟。在此之前,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出现的,《游春图》则能:“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趣。”故选C。
4.【答案】D。解析: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故选D。
5.【答案】B。解析:选项《马踏匈奴》和《跃马》是属于霍去病墓雕塑。但《马踏匈奴》是纪念性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也是霍去病墓石雕的代表作。故选B。
6.【答案】C。解析:《少校求婚》是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风俗画家、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费多托夫的讽刺性风俗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故选C。
7.【答案】A。
8.【答案】A。解析:该作品是赵孟頫的《洛神赋图》。故选A。
9.【答案】C。解析: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它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故选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解析:妙应寺建造于元朝初期,因寺院以白塔为中心修建。故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它始建于元代,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故选A。
13.【答案】B。解析:美术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社会功能,题干中说美术作品可以使人“怡悦情性”,体现了美术作品的审美功能。故选B。
14.【答案】B。解析: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故选B。
15.【答案】D。解析: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故选D。
16.【答案】C。解析: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选C。
17.【答案】A。解析: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选A。
18.【答案】C。
19.【答案】A。解析:王老师亲自示范技巧,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直观,故选A。
20.【答案】C。解析: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故选C。
21.【答案】B。解析: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评价。故选B。
22.【答案】A。
23.【答案】D。解析:操作性和创作性不是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故选D。
24.【答案】C。解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故选C。
25.【答案】C。解析:定量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故选C。
26.【答案】D。解析:D选项中不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故选D。
二、简答题
27.【参考答案】
①这是唐朝画家张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鉴定了理论基石。
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创作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能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两者协调。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28.【参考答案】
因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可以体现在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①体现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让学生从文化的视野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借助对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塑造独立的人格。
②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人文精神引导下实施教学将把学生从被动改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自觉地独立思考。
③体现在学习方式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为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
④体现在美术教学评价方面,通过评价的过程来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信心,将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增长与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29.【参考答案】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0.【参考答案】
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所采用的“成就档案袋”评价方式,以其对某一课题操作过程的全面记录,完整地体现了学生在课堂表现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对问题的思考角度的揭示,动手能力的展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等。此评价方式目的在于教师通过记录内容中体现的学生创作过程、自我评价描述和作业最终展示.准确地分析判断每个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引导,并从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加以开发和拓展,以此确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三、案例分析题
31.【参考答案】
应用了校外资源:附近画展和校内展示区。
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等校外设施开发利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情趣,开阔学生视野。
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教学设计中占据主要地位,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注重开发课堂美术学习环境,给学生亲临其境的环境熏陶,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2.【参考答案】
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惩罚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四、教学设计题
33.【参考设计】
【课题】《墨与彩的韵味》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墨与彩的关系,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彩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掌握画的技法,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彩墨画技法,创作一幅彩墨画作品。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彩墨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
常规性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环节二: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自然百花齐放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能够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花朵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出可用墨与彩进行表现,教师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讲授新知
教师播放P”展示张大千、崔子范、吴昌硕等艺术家的彩墨画作品,进行简单介绍,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与想法。
提出问题:那么漂亮的彩墨画你们想不想画?教师进行工具使用方法的作画步骤进行讲解和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材料、水墨、色彩特性,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创作前热身,避免学生因工具不熟悉,盲目进行创作)
环节四:创作巩固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可以用彩墨画,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朵或植物。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增强动手能力,感受彩与墨)
环节五:展示评价
学生积极主动展示自己作品。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能够明确改进方向)
环节六: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得到认可,并提出针对性改进与期望)
环节七:课后拓展
学生回家后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想一想能不能用彩墨的方式画出来。
(设计意图:激发探索欲望,发现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墨与彩的韵味
墨分五色
技法:浓破淡、淡破浓、色泼墨、墨破色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