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 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它是由什么决定?
3. 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4. 元认知策略包括什么?
5.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2. 试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六、案例分析(20分)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不过老师还没有来。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上一张长凳,装作两臂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她现在正卧病在床。许多人开始大笑。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来的老师身上。
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的。”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的人,竟然去攻击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看加伦的双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师的耳旁,不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
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 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
3. 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2.【答案】A。解析: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3.【答案】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5.【答案】D。解析:题干是说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
6.【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7.【答案】A。解析: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答案】C。解析:这是谈话法的释义。
9.【答案】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0.【答案】A。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11.【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2.【答案】D。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能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13.【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4.【答案】D。解析:经研究证明,第四次复习应该安排在一个月之后,第一次为一天之后,第二次为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次为半个月之后。
15.【答案】D。解析: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解决问题。
16.【答案】A。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7.【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8.【答案】B。解析:变式,就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
19.【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发散思维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0.【答案】B。解析:侧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包括鼓励表达、传达共感、身体放松。
二、多选题
1.【答案】BCD。解析:“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是《学记》中的教育观点。
2.【答案】BCDE。解析: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是相结合的,B、C、D、E都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答案】BDE。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答案】ABCE。解析: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六个方面。
5.【答案】ABD。解析: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6.【答案】ACE。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7.【答案】ABD。解析:注意的功能主要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8.【答案】ABCDE。解析:题干中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学习策略,而各选项都是学习策略。
9.【答案】BC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
10.【答案】ACD。解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3.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它是依法治教方略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创造性:是能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答案要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据教育目的来计划和安排。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3.【答案要点】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4.【答案要点】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谋划具体计划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自我提问是一种很有用的元认知的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理解上的不足。
5.【答案要点】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即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个性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3)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知识
原有知识的激活和运用在创造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还是类比联想,这都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环节。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2.【答案要点】
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的要点为:
(1)说服教育: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情感陶冶: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
(3)榜样示范: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德去影响、教育学生,促进更多学生效仿;
(4)实际锻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的实际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赏罚要分明: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肯定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
(6)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以此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法制教育。
(2)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
(3)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