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洛克
D.卢梭
14.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15.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2.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3.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4.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3.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5.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小明转学到A学校,刚来时学习成绩不好。进校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掉,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
(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
(3)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2.C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3.A
[解析]略。
4.C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5.A
[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6.B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7.C
[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8.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9.B
[解析]略。
10.B
[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11.C
[解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12.D
[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13.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14.A
[解析]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模式。
15.A
[解析]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二、辨析题
1.此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本题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此外,素质教育还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此说法是正确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3.此说法是正确的。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4.此说法是正确的。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答案要点]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答案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4.[答案要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5.[答案要点]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7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动力越强。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法融入班集体,有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
(2)马斯洛把7个基本需要中的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成长需要的产生和满足。
(3)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小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并有信心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本领最终会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可以把学习优异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此外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待人热情,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关注和尊重帮助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