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
纬度 | |
度数起点线 |
||
度数划分 |
||
代 号 |
||
半球划分 |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
纬度 | |
度数起点线 |
||
度数划分 |
||
代 号 |
||
半球划分 |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